有这样一套书,国学大师季羡林称之为“嘉惠学林,功在千秋”。著名学者张岱年对“传世藏书,中国国宝”进行了评价。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认为,这套书“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载体”,《人民日报》也评论说,这套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系列”。
这套书是《四库全书》,编自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四库全书》分为经典、历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几乎涵盖了从先秦到清乾隆时期的所有重要经典,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采集了1万多本书,其中记录了3470本书和6819本书。它的编纂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图书整理和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在修读《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从《永乐大典》中编辑了512种书籍,这些书籍在《四库全书总目》中都很常见,而《四库全书总目》是一本广为流传的学术入门书籍,这使得《永乐大典》的影响达到了普及的程度。《四库全书》与《永乐大典》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命运紧密相连。
[img]816522[/img]
现在提到的《四库全书》是录制部分,收集了3740本、79018卷、36000多本书,近8亿字。缉书工作完成后,清政府先后抄录了七本《四库全书》,并于1774年至1784年陆续建成“南北七阁”进行储存。这个“南北七阁”是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等“北四阁”,以及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西湖圣因寺文澜阁等“南三阁”。
经过200多年的沧桑,《四库全书》的多份抄本在战争中被毁。其中,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时,圆明园文源阁被烧毁;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镇江文宗阁和扬州文汇阁被摧毁;1861年,太平军第二次占领杭州时,杭州文兰阁藏书楼倒塌。藏书《四库全书》散落民间,藏书人丁的兄弟们收拾、整理、复制,抢救了原书的四分之一,因此,唯文渊、文津、文溯三阁所藏的《四库全书》至今保留,文澜阁也部分保留。
现藏在国家图书馆的文津阁书,是唯一一本集原架、原函、原书于一体存放保存的书。与其他六阁藏书相比,文津阁《四库全书》具有独特的历史文献价值。总汇官纪昀不仅两次带同原文渊阁成员调查学校,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居住时也多次修改,文津阁保存最完好。
今年10月13日至30日,南京图书馆“四图书馆图书馆”对外开放,南京图书馆进入西藏是四图书馆图书原图书印刷,以原图书馆为例,原图书印刷出版,配备128个楠木书架,6144个楠木函盒,规模巨大,恢复了四图书馆图书馆的原始特点。为了保存和充分利用这套文化典礼,南京图书馆在五楼专门设立了四个图书馆,建造了近300平方米的图书馆和100多平方米的阅览区。阅览区设有四库专题知识介绍,同时为读者提供这套影印样本,全年向读者开放。藏书室也将不定期开放供参观。
江苏与《四库全书》有着深厚的渊源。虽然扬州和镇江建造的文汇阁和文宗阁在战争中被摧毁,但其文化影响仍在继承。南京图书馆作为中国古籍收藏的重要组织,也承担着江苏地方文化的收藏和展示。进入西藏的文化经典可以加深南京图书馆的文化积累,也是博物馆在实践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努力。
《四库全书》200年沧桑 [南北七阁]现存藏书三部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