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锦衣卫的前身是拱卫司和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太祖朱元璋心血来潮,改名为锦衣卫,南北两个镇抚司。锦衣卫作为皇帝的私人卫队,不仅要保护皇帝,负责仪仗,还要刺探情报,铲除间谍,还要执法纪律,监视文武百官。“贼奸研,街道管理,密缉,时省之”,锦衣卫一时很牛逼。
锦衣卫虽然牛,但明成祖朱迪上台后感到不安。毕竟他是靠篡权登位的,反对势力还是很多的,巩固自己的地位是首要任务。为此,在永乐18年(1420年),朱迪“成立东厂,打官刺事”。东厂是“东缉事厂”的缩写,其领导是朱迪值得信赖的太监。许多精干的锦衣卫也被选为东厂的下属官员和业务骨干
与锦衣卫相比,东厂的职能是“与锦衣卫同等权力”。虽然名义上“与锦衣卫同等权力”,但东厂除了具有锦衣卫的职能外,还有更广泛的侦查范围和更严格的侦查行动,不需要直接向皇帝汇报。后来,东厂有了监狱,权力更大。一旦皇帝听到风吹草动,锦衣卫可以查处百官问题,东厂可以查处皇室宗室问题。东厂除查处大案要案外,还有监视锦衣卫、超越锦衣卫的职责。
可以说,从朱迪时代到明朝中后期,东厂一直很牛,直到西厂出现。西厂的设置完全是偶然的。成化12年(1476年),一位名叫李子龙的大臣轻松闯入内宫深院,让疑神疑鬼的明宪宗觉得宫内外有秘密沟通。为加强特务统治,明宪宗明年(1477年)在东厂外增设了“西缉事厂”,简称西厂。领导由大太监王志担任,并从锦衣卫中选拔厂员。
虽然与东厂、锦衣卫合称“厂卫”,但西厂的权力超过东厂,侦缉范围自京师遍布全国。西厂不仅具有锦衣卫和东厂的功能,还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他们可以逮捕、折磨和审讯文武大臣,而不向皇帝请求。地方官员和普通人也在他们的监视范围内肆无忌惮。同时,西厂也有监控东厂、“权焰出东厂”的功能。五个月后,由于朝野的反对,明宪宗被迫撤销西厂。
[img]816495[/img]
明武宗时期,皇帝朱厚照是个玩家,不理朝政,是个“坐皇帝”;大太监刘瑾被称为“立皇帝”。朱厚照很有个性,听不到臣民的建议,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西厂。当时东厂由马永成掌管,西厂由谷大用掌管。他们都是“八虎”,赢得了明武宗的青睐。刘瑾虽然是“八虎”之首,但内心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各不相让,互相拆台,刘瑾与马永成、谷大用等人发生矛盾。为了巩固老板的地位,正德三年(1508年)八月,刘瑾命令“立内(行)厂,刘瑾领之”,“时东厂、西厂缉事人四出,道路恐惧。金复立内行厂。”
内行厂与东厂、西厂、锦衣卫合称“厂卫”。然而,作为司礼监太监,刘瑾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立皇帝”。他负责内行工厂。内行工厂的规格和权力自然高于西工厂、东工厂和金衣卫。与其他工厂卫生相比,专业工厂的机构更大,间谍更多,制度更严格,调查范围更广。除了监视世界上所有的臣民,东厂和西厂也在监督他们的例子。“虽然所有的东西工厂都在等待检查,但它们更酷。”专业工厂成了东厂西厂的工厂。
除了监督和指挥其他工厂和卫生部门外,内部工厂还有权检测天子以下任何臣民的下落,这是明朝最大的特务机关。可以说,从锦衣卫、东厂、西厂到内行厂,四者后来居上,四者中内行厂出现最晚,但其权势地位却高于其他三家厂卫。内部工厂的酷刑非常严厉,当时刘瑾为了控制朝政,对反对势力极其严厉,“罪无重重,永远守边,或枷项发遣。枷锁重到150斤,无数日常死亡。”
肩上有一百五十斤的大枷锁,一点一点地折磨着人慢慢死去,这比杖刑、砍头、凌迟处决更可怕。几年来,“官吏军民非法死者数千人”,人人谈内行工厂,色变。多行不义必自杀。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因“谋反”被处死,“金竹、西厂、内行厂俱革,独东厂如故”。内行工厂只存在了两年,但它把特务的傲慢和恶毒演绎到了极致,也给明朝臣民带来了深远的灾难。(刘秉光)
明朝东西厂以上的工厂是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