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进入皇帝称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然而,秦始皇直到死亡才成立王子,这给秦帝国的权力继承留下了巨大的隐患。最后,他的长子扶苏被赵高和李斯杀害,其他孩子也被二世杀害。秦帝国大厦在始皇去世仅四年零三个月后倒塌。秦始皇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不可能不知道建立继承人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那为什么秦始皇到死都没有立王子呢?
有句话叫始皇恶言死,不立王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出游都有寻找仙药的意图,渴望长生不老。的确,秦孝公44岁去世,始皇的父亲庄襄王34岁去世,统一世界时,始皇39岁,这让秦始皇感到极大的危机感。然而,《史记》中提到的“始皇恶言死亡,大臣们不敢说死亡”告诉我们的是秦始皇不想听到“死亡”,更不用说接受他会死亡的事实了。毕竟,哪个皇帝愿意听到他的大臣和他自己的“死亡”?
[img]815634[/img]
但解读为秦始皇不立王子与“恶言死”有关,似乎牵强。战国时期,秦国建立了王子的先例,如秦孝公王子赢四,秦昭襄王子赢柱。这些都是先王在世时建立王子的案例。可以看出,建立王子并不等同于“立遗嘱”,这会让秦始皇感到禁忌。此外,秦始皇在世时就开始大修陵墓,显然,他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那秦始皇怕死吗?怕!凡人还怕死,何况是皇帝?汉武帝、唐太宗,哪一个不幻想吃仙丹长生不老?秦始皇不也在寻找仙药吗?
但这只是一个人面对死亡问题时的正常心理状态,并不等同于秦始皇怕死怕连立王子都忌讳的地步。从一件事上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游时,在博浪沙被暗杀,但幸免于难。这次暗杀并没有让秦始皇放弃巡逻,而是在此后两次巡逻。可见秦始皇并没有这次暗杀就怕死,从此躲在深宫里不再外出。张亮策划的袭击并没有改变秦始皇的行程,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秦始皇对立王子的态度。
秦始皇一生中经历过三次著名的暗杀,一次是荆轲在统一六国之前刺秦,第二次是高渐离刺秦,第三次是张亮策划的波浪沙刺秦。这三次暗杀持续了八年,尤其是第三次暗杀。秦统一两年后,秦始皇不得不认为世界还没有完全稳定,六国的贵族子女仍在为“故国之仇”进行各种反抗和报复。
在秦始皇的许多儿子中,长子扶苏是最有潜力成为继承人的儿子之一。他不仅经常与始皇在一起,而且还对国家事务会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然而,与秦始皇主张的铁腕政策不同,扶苏主张用怀柔安抚六国遗民,这也导致了“始皇怒不可遏,使扶苏北监蒙田于上郡”的结果,使扶苏远离朝廷,但并不意味着远离继承人。蒙田说得很清楚:“臣将守边30万,公子为监,世界重任”。如果秦始皇真的放弃立扶苏为继承人,他怎么能授予军权,让他成为30万大军的监军呢?那秦始皇到底生气了什么呢?为什么要让扶苏北上监军?
明朝张居在评价扶苏时用了“仁懦”二字。的确,太仁慈的扶苏让秦始皇不得不担心他继位后能否镇住准备搬家的六国贵族。秦始皇有理由质疑:在如此高压的政策下,六国人民仍然敢于对秦始皇发动报复攻击。仁政扶苏能让秦帝国继续稳定吗?他能打败六国贵族吗?
[img]815635[/img]
事后证明,过于仁孝成了扶苏最大的性格缺点。当赵高和李斯的假诏书传来时,扶苏甚至毫无疑问会自杀。对于一个即将面临残酷政治斗争的储君来说,这种心态是不合格的。蒙田接到诏书时,首先起了疑心,毕竟,在没有立王子的情况下,始皇怎么能突然做出让30万大军监军自杀的决定呢?这完全不符合常理。然而,扶苏并没有听从蒙田复核诏书真伪的建议,迅速自杀。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扶苏的“仁懦”就让秦始皇不得不担心秦帝国能否真正延续世界。第一位皇帝真正生气的是扶苏倡导的宽仁,@ 秦始皇有意让扶苏北上监狱。他希望通过现实的残酷,让扶苏认识到当前的危机,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成为秦始皇心中完美的继承人。
始皇沙丘病逝前,要求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这明确表明始皇打算让扶苏继承皇位。由此可见,扶苏从一开始就被秦始皇培养为继承人,但扶苏治国的理念与自己不同,不得不让秦始皇暂停立王子的决定。相反,他花了更多的时间让扶苏体验帝国的现状。不幸的是,始皇的想法给了赵高改朝的机会。赵高和李斯在知道扶苏和蒙田持有30万军队的前提下,仍然相信一个假诏书可以杀死他们,这表明赵高和李斯知道扶苏的弱点,这正是秦始皇所担心的。
因为秦始皇不喜欢他的性格,公子扶苏被贬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