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17世纪上半叶,人类的战争模式正处于冷热武器连接过渡的重要阶段。欧洲骑士的盔甲很容易被火枪的铅弹穿透,领主和国王厚厚的城堡再也无法抵抗市民军队的大炮。与此同时,以射击为基础的野蛮游牧民族逐渐失去了与富裕文明作斗争的能力。回到草原上继续放羊。
只有中国是这一历史变革中的一个例外。我们的明朝不幸抵挡不住游牧民族的最后一波进攻。中国被清朝毒害了数百年,远远落后于世界。
为了解释军队的失败,让我们来看看同一时期的另一场重要战争。1618-1848年,欧洲的“宗教战争”分为天主教和新教三十年。战后,各国纷纷改革战术和军队。火枪手的数量首次超过了长矛兵,先用炮兵准备火力,然后用骑兵进行突击。最后,步兵扩大了战果,击败了敌人。成为滑膛枪时代的标准战术。后来拿破仑又发挥出了完美的作用(这种战术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直到机关枪的大量使用才逐渐改变)。后来拿破仑发挥了完美的作用(这种战术的生命力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直到机关枪的大量使用才逐渐改变)。这场战争过后,掌握这种战术的军队发生了质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军队,他们骑着蛮族的“十万铁骑”。、无论“铁骑席卷”有多强大,也是冷兵器时代的余辉。他们的末日已经到来。
[img]815822[/img]
这种战术不是一个军事天才的独家创造,而是火器发展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只要火器达到这个水平,战争就会不可避免地这样战斗。相反,这仍然是一场冷武器战争,面对游牧民族仍然没有优势。虽然明军有许多火器,但它一直在积极开发、购买和改进火器技术,但它没有定性变化,仍然是一支冷武器军队。
要达到上述水平,必须达到上述水平
首先,火炮可以发射“开花炮弹”,即爆炸弹,这使得火炮从攻城器械变成野战武器,可以杀死大量的生命目标。
明朝早就有了这个,嘉靖年间制作的虎蹲炮,《明会典》据工作部记载,嘉靖四年(1525)制造的“毒火飞搏”,炮筒采用熟铁制成,装有十几两种火药。炮弹由生铁熔铸,弹内装有“砷硫毒药五两”。点火后,“飞搏在200步(约330米)外,破碎伤人”。这是中国古代用火炮发射爆炸弹的最早记载。然而,这一个太弱了,不足以转化为胜利,更不用说当时西方使用的带引信的“葡萄弹”了,明朝没有详细记载。可笑的是,无知的满清对这项技术一无所知,仿佛从未使用过。后来,尽管满族人使用枪支,但发射的炮弹都是铁疙瘩,或者没有炮弹。桶里装满了石头、铁屑和一点火。。曾国藩曾说清军打不过外国人,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开花大炮”。20世纪70年代,左宗棠出师西征。当他在陕西凤翔发现明末的“开花炮弹”时,他不禁感慨道:“利器进入中国已经300多年了,这让当时有人关注它。为什么岛民纵横海上几十年来都为我骄傲?"满清在武器装备指导思想上的保守,使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洋务运动之前,满清200多年的火器技术甚至比明末还要退步。与明朝政府积极改进火器相比,这些垃圾的无知可见一斑。
第二,火炮应该有相当大的机动性。如果机动性不好,就不利于大量集中。明朝的火炮,无论是虎蹲炮、佛朗机枪还是后来的红夷大炮,机动性都不好。虽然虎蹲炮在发射前不能用大铁钉钉在地上,但红夷大炮原本是葡萄牙人的舰炮,重达几千斤,太重,只适合守城。另一方面,在西方,大炮口径合适,用马牵引,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形成炮兵阵地。明军也有马拉炮车,但车上的火炮威力太小。
@ 火炮要有相当大的火控能力,具体是使用枪规、枪尺、矩度等仪器,掌握装弹填药技巧。
明西两国之间的差距最大,也是所有差距中最致命的!夸张地说,这是当时的超级军事秘密,明朝军队也在尽一切可能寻求,但它被西方严格控制。西方传教士是明朝教授火炮技术的关键地方。没有办法,当时自然科学的造诣不如别人好。
[img]815823[/img]
明朝什么时候灭亡? 明朝是如何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