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二十一年(805年)4月6日,他被列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权利勾当军国政事,即代理监国。八月四日,宪宗得父皇传位,八月九日正式位于宣政殿。今年,宪宗28岁。他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从一个普通的郡王登上了最高权力的巅峰。这一刻来得太快了。有什么神力帮助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宪宗的登基伴随着顺宗的内禅一直受到人们的怀疑。宪宗登基前后,确实有一些不清楚的秘密。我们可以列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稍微解释一下。
其一:
宪宗刚被任命为皇太子后,“二王”集团的陆质借机服务学习,被宪宗制止:“陛下命令先生向我解释经义。他怎么能谈论其他事情呢?”这表明宪宗目前有自己的政治观点。换句话说,宪宗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不是被动的,似乎也不知道。
其二:
今年6月,最早动议皇太子监国的剑南西川节使魏皋于8月17日突然暴病而死,年满61岁。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事出有因,值得理解。与韦皋上表类似,荆南裴均、河东严丝也不约而同地向朝廷发表表章,内容与韦皋相同。剑南、荆南、河东,三地节度使相距千里以上,如果没有幕后的指示,这样的步调真的很难理解。那幕后的指示是谁呢?从当时的线索来看,就是掌握宫中禁军、立宪宗的宦官。
[img]815625[/img]
其三:
顺宗以太上皇身份迁居兴庆宫后,宪宗是否还允许大臣们与他见面?当事人刘禹锡在《刘子自传》中说:“当时太上皇生病了,总理和大臣都不能被召唤。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直接利用东汉末年顺帝和桓帝被立的故事,比附宪宗更有力,不禁给人一种外人在这个过程中无法知道的强烈印象。
其四:
罗令则秘密谋废宪宗另行支立的怪事发生了。今年10月,罗令从长安前往秦州,对陇西经略使刘请兵,计划废宪宗另立皇帝。结果,刘宗则密被逮捕,一方面以名马金银财物厚赐刘,另一方面以禁军审判令,使其党羽杖死亡。这件事的出现和因果关系存在许多疑问,但对宪宗来说,最大的便利就是借此机会杀死政敌。
其五:
李谊之死,舒王。舒王在德宗时一直是顺宗政治上的强大竞争对手,宫中的宦官等势力也一直对他持乐观态度。罗令则矫诏废立,最大的可能就是利用这种政治惯性拥立舒王。然而,当宪宗即位时,舒王的政治价值自然会在宦官眼中丧失,@ 在刘将罗令押送到长安后,舒王也不得不死。《资治通鉴》和旧史都说他在永贞元年10月“死”,这应该与宪宗即位后的政治局面有关。
其六:
太上皇顺宗之死。在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初一,宪宗率领群臣为太上皇帝。正月十八日,宪宗下诏宣称太上皇帝“旧病”,说旧病没有治愈,相当于向世界宣布了太上皇帝的病情,这是非常罕见的。自当月16日以来,宪宗还说“亲侍药膳”,暂时不听政。然而,19日,即宣布太上皇病情的第二天,顺宗死于兴庆宫,同时迁至太极殿发葬。难怪有人估计太上皇早就死了,正月十八日向天下通报太上皇的病情,就是为了掩盖太上皇被杀的真相。众所周知,这样做是为了掩盖和宣布太上皇的病情,恰恰暴露了宪宗和宦官的内疚,暴露了太上皇之死的可疑。
[img]815626[/img]
为了消除所有可能的隐患,直接杀死太上皇顺宗,正是那些拥有立宪宗的人打消了那些有着与罗令则相同想法的人的幻想。最终,目的无非是稳定自己的地位。宪宗当时已经成熟了,整个过程自然不会不知所措。权力的诱惑自然不会让他拒绝对太上皇帝使用粗暴和贪婪,更不用说九五的尊重了!元和十四年(819)7月,群臣讨论给宪宗上尊号时,一位宰相主张加“孝德”二字,另一位宰相崔群认为“瑞圣”的尊号已经可以包含其含义了,不用加“孝德”。
宪宗如此关心“孝德”这个词,说明他“内有羞德”,心中有所顾及,这从侧面反映出他很可能参与了强迫宗内禅的事件。@ 在永贞内禅和宪宗即位的过程中,一定有隐秘而不明确的内容。韩愈和宦官俱文珍关系很好,在他的《顺宗实录》中也隐约透露了宦官逼顺宗的痕迹。因此,宪宗即位后,俱文珍多次表示其记录内容不真实,并要求修改诏书。显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掩盖真相。
唐宪宗李纯是怎么登基的?唐宪宗登基之谜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