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版本中通常描述“赵氏孤儿”的故事内容:春秋时期,晋国武将屠岸贾设计杀害赵盾家族300人,因为他与忠臣赵盾不和,嫉妒赵盾之子赵朔为徐,只剩下赵武被程颖救出。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斩草除根,以绝后患。程婴遂和老臣孙杵臼上演了一个“偷天换日”的计划,以牺牲公孙杵臼和程婴之子为代价,成功挽救了赵的最后血脉。二十年后,程婴告诉孤儿赵武这一切,赵武终于痛报前仇。作品描述了忠诚与奸邪的矛盾,热情讴歌了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慷慨激昂,雄浑悲壮,大义凛然,感人至深。也许你所知道的故事就是这样!这是历史戏剧和民间传说中的“赵孤儿”,但它不是凭空捏造和向墙虚构的产物,而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它的主要依据是《史记》,被称为“史家绝唱,无韵离骚”(鲁迅语)。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晋国赵氏家族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遭遇灭族之灾,史称“下宫之难”。赵的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孙杵臼和程颖的保护下幸存下来,并在韩厥等人的帮助下复兴了赵的基业。
赵家的具体记载是这样的:屠岸贾在晋景公时担任司寇一职。他调查了晋灵公被赵穿所杀害的案件,并打算利用这个问题来杀死赵。韩厥劝赵朔赶快逃跑,但赵朔不同意。在屠岸贾的煽动下,诸将进攻赵氏于下宫,杀害赵朔、赵同、赵括、赵婴,杀害赵氏。赵朔的妻子(史称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妹妹,当时已怀孕,变乱中,她匆匆赶到晋景公宫躲藏。赵朔的门客孙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赵氏为什么不一起死?程颖回答说:“赵庄姬有遗腹,若幸生男,我就以他为主,帮他复兴赵氏;若是女孩,我再死也不晚。不久,赵庄姬生下了一个男人。屠岸贾知道后,便带人到宫中寻找,但空手而归。
[img]815459[/img]
之后,程婴找公孙杵臼商量:“屠岸贾不甘心,肯定会再来找,该怎么办?公孙杵臼问:“复立孤儿,慷慨赴死,哪件事更难?程颖回答说:“去死容易,立孤难。公孙杵臼便说:“赵氏先君对你不薄,还是你做难事,而且我很容易做到,让我先走一步。于是他们把别人的婴儿带到身边,藏在山里。程婴偷偷找到诸将说:“程婴不肖,无法保存赵氏遗孤。谁能给我钱,我就告诉他孩子的藏身之处。诸将大喜,应许程婴的条件,攻打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假意骂道:“程婴,你真是个小人啊!那天不能和赵氏一起死,还和我商量保护赵氏孤儿,今天又背叛了我。即使你不能孤独,你怎么能忍心背叛这个孩子呢!于是抱着孤儿仰天长叹:“天啊天啊!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让他活着,只杀我公孙杵臼。诸将不应,于是杀死了公孙杵臼和孩子。从此,程婴背负着卖友求荣的骂名,与真正的赵氏遗孤赵武隐藏在深山里。十五年后,晋景公病重。占卜者称之为冤死大臣。韩厥趁机告诉晋景公下宫难的事实,并告诉他赵氏孤儿没有死。晋景公便把赵武召进宫里,藏在宫里。诸将入宫问病时,晋景公在韩厥的帮助下,胁迫诸将见面并认可赵氏孤儿赵武,诸将与程婴、赵武一起进攻屠岸贾,夷灭其族。
屠岸贾既受到谴责,程婴随后向赵武坦白:“过去下宫之难,大家都可以跟着主人去死。我不能死。我想的是复立赵的后人。现在你已经长大了,恢复了原来的地位,我想去地下报告,赵盾和公孙杵臼知道。赵武哭着磕头说:“赵武愿意努力报答你的恩德,你怎么能忍心离开我去死呢!程婴说:“不行。公孙杵臼认为我可以实现赵氏复兴的伟大事业,先我而死。现在我不向他报告,他会认为我没有做任何事。于是拔剑自杀。赵家关于“赵氏孤儿”的叙述,显然是忠奸双方演绎的悲喜剧。它有很强的故事性,不像历史学家的手笔,更像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传说,读起来血腥而激动人心。后世戏剧和民间故事中的“赵孤儿”内容,基本上是《史记·赵家》所描述的文学再现,除了事件发生时间由晋景公时期改为较早的晋灵公时期,被杀的孩子由别人的孩子改为程颖自己的孩子。
然而,还有一个令你惊讶的故事:在同一部电影《史记》中,《晋家》中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大不相同。这根本不是忠奸生死搏斗的故事,而是晋国内部公室与强卿之间的权力博弈。没有一方特别神圣高尚,可以用所谓的道德情操来标榜。《史记·晋世家》记载了“下宫难”和“赵氏孤儿”:赵庄姬与赵颖有奸情。事件曝光后,赵颖被赵彤和赵括兄弟驱逐出晋国,并在齐国客死。因此,赵庄姬怀恨在心,在晋景公面前进诽谤诬陷,说“赵同、赵括将作乱”。与此同时,早已与赵氏家族发生矛盾的栾氏、英氏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因此,晋国杀害了赵同、赵括,并杀害了他们的家族。变乱发生时,赵武跟随赵庄姬住在晋景公宫,没有被追杀的威胁。不久,韩厥谈到了晋景公赵衰、赵盾的功绩,说如果他们这样的人没有后人祭祀,谁愿意为国家效力?于是晋景公复立赵武为赵氏后继,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封邑。
在这里,“赵氏孤儿”的故事情节明显不同于《赵氏家族》的记载。第一,赵氏孤儿根本没有被追;第二,由于赵武的生命安全没有危险,舍生取义、杀人成仁的英雄程颖和公孙杵臼自然不需要存在和出现;第三,关于“下宫难”的发生时间,《史记》一书中的《赵氏家族》与《晋氏家族》的记载相矛盾。应该说,《晋世家》的记载更可信,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记载一致。也就是说,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而不是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也就是说,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而不是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晋景公三年后,赵括等人参与军政要务的记载很多。如果灾难发生在晋景公三年,赵括会等着再出现吗?第四,晋景公的处罚不是赵氏全族,而是赵氏中的赵同和赵括家族只有针对性的选择,而赵芳继续在他的清医生面前,没有任何牵连。
[img]815460[/img]
《史记·晋家》中关于“下宫难”和“赵氏孤儿”的记载有其根源。这个“本”是它早期的来源,即先秦原始史籍《左传》和《国语》。换句话说,《晋世家》的叙述与《左传》和《国语》的记载基本一致。历史学中最忌讳的是“孤证”。《晋世家》的叙事有更早的文献,如《左传》、《国语》等,可以进行调查和验证,这无疑更符合历史逻辑和表达的要求,更值得信赖。《赵世家》的叙述虽然生动感人,但却是孤证,难以赢得世界人民的高度信任。它解构历史更多的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意愿,使历史的本相淹没在历史重构的迷雾中。然而,即使《左传》、《国语》、《史记·晋世家》等历史书对“下宫难”的描述相对直截了当,也无法抹去真实历史被重构的许多痕迹,也伴随着“历史是赢家写的”的奇怪魅影。
赵孤儿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吗?哪个版本是最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