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安史之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也是唐朝从强到弱的时间点。如果用现在的中国代替安史之乱,应该在中国北方。公元后755年12月开始,一般认为结束时间是公元后763年2月。大概8年了。安史之乱有两方作战,一方是唐朝,另一方是大燕。唐朝主要由李隆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指挥。安禄山、史思明、史朝义、安庆绪是大燕的主要指挥官。唐朝是最后一个赢家。虽然唐朝一方获胜,但自身实力开始衰落。地方政府不敢冒犯中央政府。这件事过后,地方政府也敢开始反抗中央政府。地方势力希望取代李氏家族,统治全国。
之前积累的财富是唐朝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就是兵力充足。安史之乱中期,唐朝兵力约60万,大燕兵力仅30多万。这时,唐朝的兵力大约是大燕的两倍。这样,只要唐朝的士兵不老弱病残,就不会输给大燕。还有一种说法是,安史之乱的结束,是杨贵妃的死给了双方一个缓和期,大燕对结果非常满意,所以杨贵妃的死促进了战争的结束。说到安史之乱的原因,我们不禁要提到杨贵妃。安史之乱会爆发,这个“军功章”有杨贵妃的一半,另一半,当然是离不开一个“贪”字。
[img]815800[/img]
安史之乱会发生,原因之一是唐玄宗非常宠爱杨贵妃,把全身心投入到杨贵妃身上。这使得唐玄宗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政府和关心人民的痛苦。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这些人包括生活迫害的普通人、勤奋的地方官员、帮助中央政府处理政府的大官等。统治者只有得到人心,才能在统治地位上停留很长时间。唐玄宗杨贵妃没有处理朝政,这是一个大禁忌。安禄山打算起兵,取代唐玄宗的“昏君”。这就是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没有“贪婪”是不可或缺的。安禄山也是一个“贪婪”的国家,会计划开始军队,主要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成为统治整个唐朝的皇帝。假如没有这颗心,就不会看到一个机会马上起兵作乱。如果是为了那些民间人民,他怎么不会认为战争对人民的伤害最大。没有“贪”,这是不可或缺的。贪图权力,让安禄山无视民间人民,就是起兵造反。以安史之乱这是一个耳光拍不响的事情,不仅有唐朝的问题,还有大燕的问题。这两个都是安史之乱的原因。
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安史之乱是唐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中期。具体时间来说,安史之乱始于公元后755年12月16日。公元后763年2月17日结束。这是一场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叛乱。关于安史之乱的时间没有太大争议,一般认为发生在755年,今年仍被称为唐玄宗天宝14年。结束时没有争论,一般认为是在763年,那一年是唐代宗宝应的第一年。结束的那一年,不仅结束了叛乱,也结束了唐玄宗对唐朝的统治。唐玄宗由唐玄宗的儿子继位,被称为皇太祖。
八年前后,直到763年才平息。唐玄宗甚至逃出皇宫避难,这说明当时叛乱一方的势力有多强大。但最终还是被平定了。安史之乱对唐玄宗的伤害不仅有这么多年的磨难,还有失去他最爱的女人的情感伤害。这么长时间的叛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如果这场叛乱能早点结束,那么结束后的唐朝可能就不会那么衰落了。唐朝中期,唐玄宗统治末期,甚至可以说安史之乱结束了唐玄宗的统治。从755年到763年的叛乱可以说拖垮了一个唐朝。
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时期爆发的统治权争夺战。史学家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了解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影响,可以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背景和过程。安史之乱有很多影响。首先,安史之乱引发了社会混乱。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一直以和平繁荣的面貌向人们展示,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社会似乎遭遇了一场灾难。《旧唐书》中提到,黄河中下游几乎没有人烟。战后人们流离失所,许多人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一旦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就会受到影响。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孤独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家百余家,世乱万物”。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的影响。@ 边境不稳定也是安史之乱的影响。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朝根本没有时间照顾边疆事务。
[img]815801[/img]
为镇压安禄山叛乱,唐玄宗召回了守卫边疆的士兵。这样就造成了边防空虚的状态。西吐蕃人看到唐朝内乱,根本没有时间照顾边境事务,于是他们和安禄山乱兵一起,夺走了河西走廊、陇右。公元790左右,唐朝陆续失去安西北庭,使岌岌可危的唐朝政权逐渐危在旦夕。此外,唐末藩镇的割据额也是安史之乱造成的。以及经济中心南移,人民税收增加是安史之乱的影响。
揭秘:安史之乱为何发生在开元盛世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