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老北京的房价呢?总的来说,北京的房价一直很高,但也有一个相对较低的时期。
清代没有相关统计数据,只能根据具体案例来判断。例如,乾隆十二年,太平湖东(今新街口一带)七间半的售价为852。当时普通旗兵的工资每年122左右,买这样的房子需要7年多的时间。结合契税(清代一般为9%,光绪时一度为3.3%)、中介费(3%)等因素,需要更长的时间。@ 还需要考虑家庭开支的情况。老北京的大部分开支都在饮食上,直到解放初期仍占收入的80%。旗兵每年有20斗禄米(约250斤),如果家庭人口多,还要单独买粮,想买房也没那么容易。
有些文章用米价来换算当时的工资水平,这是不客观的。在小农经济的背景下,米价波动最大,甚至相差百倍。
[img]815864[/img]
民国初期,北京房价相对低迷。一是房屋供应量大,尤其是定都南京之后,各机关南迁,空房较多,二是城市人口少,需求有限。根据1929年《土地房地产评估暂行规则》,当时北京各类建筑价格从300元到25元不等,郊区从260元到20元不等。其中洋楼最贵,城区普通瓦房只有100元。到1933年,甲等瓦房也只有160元一间。
以鲁迅先生为例。1919年,他在八道湾买了一个“三进院”,只花了3675元,相当于他15个半月的收入。1925年,鲁迅在阜成门买了一个小四合院,但大约800元。但两次置业的位置都不是“黄金地段”,而且房屋质量不高,都是不符合“规则”的四合院。特别是后来的“虎尾”,位于顺城街,邻居多为贫民。鲁迅当时属于中高收入阶层,他的房地产还是那么将就,对于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即使房价不高,也大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自1941年以来,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北京房价飙升。根据1946年1月的抽查,瓦房最高交易价为每房2.4万元,最低交易价为7000元。但到6月,瓦房最高交易价格已达17万元,最低交易价格为3万元。到1947年,瓦房最高价为每房308万元,最低价为56万元。到1948年,由于通货膨胀过于激烈,房价指数每2月发布一次,作为房屋交易的征税依据。普通房地产交易基本上不使用货币,主要是黄金、布交易。
解放初期,北京房屋销售按白布计算。平均每个房间大约有40块“大五块”白布。位置好的普通四合院可以卖400或500块“绿阳光”牌白布,高达1000多块。
京城居,大不易,自古皆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靠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 随着信息产业的进步,工业时代的大城市将逐步消化,从根本上解决住房短缺的问题。
老北京的房价并不便宜 按白布计算的高度可达1000多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