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季节性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国王的祭月仪式,并演变成民间节日。根据现有的数据,这是唐朝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中秋节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习俗的文化基调。
唐玄宗是中秋节形成的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的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29)。这是唐代最重要的节日,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给四品以上官员送金镜,群臣献寿,还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是千秋镜的一种,它可以用明显的月轮图案装饰,也可以描绘月宫神话元素,如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典型的唐月宫镜,如上海博物馆收藏,是八朵菱花,背云环绕,中心是桂树,左边是玉兔,蟾蜍,右边是嫦娥飘舞的衣带。
唐代月宫镜中的形象系统与今天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那为什么君王贺生使用的器物会如此频繁地使用月神话题材呢?原因有二:一是月亮在原始宗教中具有“死而复生”的属性,二是唐代道教繁荣的背景。它们以不朽和不朽的思想为结合点。这种强烈的愿望是月宫镜诞生的文化土壤。巧合的是,镜子本身也是道教科仪的道具。
[img]814421[/img]
《太平广记》记载了玄宗游月宫的故事,大概如下:开元中秋十五日晚,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个叫罗公远的异人带到月宫,看到数百个仙女,素练霓虹灯,在广场上跳舞。玄宗于是密记自己的声调,召唤凌官根据自己的声调制作《霓虹羽衣曲》。(《太平广记》卷22)
这种材料的重要性非同寻常。它揭示了从8月5日千秋节向8月15日中秋节转变的机会。中秋节玩月的习俗多见于中晚唐后,暗示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转而代兴。两者的民间记忆相互勾结:盛世玄宗、盛宴、月神话元素、赏月行为。明皇游月宫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多部笔记小说都有记载,后人也被搬演成戏曲。
更重要的是,虽然对《霓虹羽衣曲》曲调起源的解释并不值得信赖,但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渗透和转移到艺术领域。《霓虹羽衣》已经消失,但白居易的《霓虹羽衣歌》对这首歌有着详细的描述。从文本记载来看,无论是服装、舞蹈还是风格,都有非常明显的月神话印记。
中秋文化也渗透到文学领域。赏月是中秋节习俗的核心,唐诗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事实上,“月”是诗歌最古老的形象之一。《诗经·陈峰·月出》有“月出明”的经典咏叹调。但唐代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
翻看《全唐诗》,常见的8月15日“与众望月”、“与众客玩月”、“与某某赏月”等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化,形成了节俗。与此同时,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形象开始出现在唐咏月诗中。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直接反映了唐代月神话影响力的扩大。它已经渗透到文学创作中,并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形象群。因此,唐诗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强大。最值得注意的是,唐咏月诗不仅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而且超越了对长期宗教情感的简单追求,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早在几千年前的唐代,中秋节文化就深入到了中华文明的纹理中。古希腊苏格拉底曾经宣言过“认识你自己”。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于积累了深厚积累的辉煌文明古国来说,镜子的起源和追溯历史不仅是为了寻找根源和认识自己,也是为了继承、发展和未来。
唐玄宗的生日是中秋节 唐朝举国庆君臣互赠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