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时文评论家、出版商吕留良。明朝灭亡后,他坚决反清。即使在清朝统治稳定后,他也坚持“华夷之防”,在江苏和浙江享有盛誉,受到当地士兵的高度赞扬和崇拜。
反清失败后,吕留良专注于评论时文,并将其汇集成一本书,打印出版。晚年,为了拒绝清朝的召唤,他退出了山林,剃了头发,成为了一名僧侣。当他55岁的时候,他自然失去了它,平静地度过了他的一生。
中国有句老话,人死如灯灭,死者为大。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死了,他身前的大部分事情都会被一笔勾销。然而,吕留良死后被追究责任,他的罪行也伤害了他的家人、亲戚、朋友和门生。
雍正六年来,湖南学生曾静对清朝的统治感到不满,并打算反对川陕总督岳钟琪。岳钟琪收到信后,大吃一惊,迅速向雍正皇帝表示忠诚。叛乱不是一件小事。如果皇帝真的误解了他有这颗心,更不用说毁灭他的未来了,他很可能会被杀人问罪。
岳钟琪在奏疏中用真诚的话语,试图让雍正相信自己的清白。在奏疏中,他写道:“我是宋武穆王岳飞的后裔。我今天掌握了重兵,居要地,乘时反叛,为宋明复仇。我不敢读书,也不忍详读。只有我的心被摧毁了,我的头发被夺走了,我讨厌在夏美吃我的肉。”
[img]814351[/img]
有趣的是,曾静的理由是岳中琪是岳飞的儿子。他必须反清,坚持民族正义。清朝统治稳定后,岳中琪单独谋反简直是厌倦了生活。岳中琪不反清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家庭的最佳选择。
毫无疑问,曾静被捕并下狱。但令人惊讶的是,他最终被雍正释放了。一个打算谋反的人终于安然无恙了。为什么?当然,有一只完美的替罪羊,那就是吕留良。
雍正帝说吕留良:“吕留良出生在浙江省人文之乡,学习知识初非曾静山野贫瘠、孤独、无知,曾静静地嘲笑我,而吕留良则诬告圣祖皇参加盛德考试,曾静的诽谤因误听谣言,而吕留良则假装是恶魔,这是吕留良的罪恶,是曾静的两倍。也就是说,反清这种事情是吕留良的责任,而曾静作为一名学生,却被吕留良所迷惑,所以才犯了这样的大错。
雍正帝剖棺杀尸后,还问罪了他的亲戚朋友门生。当时吕家的人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到宁古塔。甚至他的很多学生都被杀了,他的后代也被流放了。雍正帝还在《大义感迷录》中骂吕留良:“在普遍的世界里,不是王土吗?带领土壤的边缘,不是王臣吗?吕留良在我的朝鲜有自己的财富和子孙后代几十年,但他不知道统一的意义!”
谋反主谋没事,吕留良这样死了多年的人却被牵扯出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吕留良在汉族文人中的影响力比曾静大。雍正帝以吕留良为主谋,就是为了给汉族文人一个警示,所谓“以身作则”就是这个意思。
[img]814352[/img]
虽然清朝进入中原,但它一直受到汉族士族阶级的抵制。汉族人仍然不屈服于满族和清朝的统治,他们仍然在思考如何反对清朝。清初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反清活动,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为了扭转一种社会氛围,我们必须首先抓住公众舆论。只要公众舆论制造商的文人和学者掌握在自己手中,反对清朝统治的言论自然就会减少。
但吕留良有谋反之心并没有冤枉他。毕竟吕留良心里一直以明朝为遗臣,明朝灭亡后一直参与反清活动。然而,把曾静的所作所为扣在吕留良身上,确实是一个冤案。
吕留良是谁?吕留良死后几十年为什么还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