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是明朝的大宦官,专权擅政,鱼肉百姓,最终被凌迟至死。虽然刘瑾是一个危害极大的奸宦,但刘瑾并不是一个无能的人。虽然过错大于成就,但仍有成就。
刘瑾的主要成就是针对时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改革措施,符合时代的政治措施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刘瑾变法”。
一、制定补充法律规定。《明史》:“在事件中,屈泉和祭酒王云凤要求编金行事,这是一项法律法规。”“明通鉴武宗”“辛丑,兵科在事件中屈拴。请颁布刘金制定的《见行事例》,按六部分顺序编写集成书,颁布国内外,以昭法守法。诏书下的朝廷大臣们议行。虽然刘进是太监,但他在官方历史上记载不多,但他不知道这种变化的最终结果。
二、执法严格,打击腐败之风。刘瑾虽然是个大贪官,但执法极其严重,对当时贪污受贿的官员造成了很大打击。也许他在这方面有打击异己的私心,但最终还是让很多贪官下马,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当地人的权利。为了制止腐败之风,刘瑾还创造了自己的“罚米例”,以罚米为单位的工资为手段,“丁末,工程给了吴仪核宁夏、固原等仓场秋坯亏损数,劫历任巡抚都仰史徐廷薄等16人,侍郎硕佐及管粮郎中、副使、金事徐键等18人,并判董全等188人,还以马价盐课劫巡抚宁夏全都御史刘宪、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杨一清、袁马寺卿、全事、知府、间知、管屯卫宫十余人,均入罚米例,重者500石,轻者300石以下,致仕者半数。“
[img]814335[/img]
第三,开展税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一方面,刘瑾减少了地方税收,尤其是受灾严重的税收。史料记载:“3月,陈佳,振兴浙江饥饿,停止了今年6.2万元的杂款,以宽民力。
“同时,建立官员不定期调查制度,改革整顿盐法。明通鉴武宗:“秋、七月,戊戌变法、刘复矫旨在造皇史乔岱等往核两浙盐课,追论历次巡盐御史和运司官补偿商课,从几千两到几百两不等,根据历年深度和大班数量确定陪纳数量,都让北京师内承运库输掉。”
4、科举制度的微调。除了政治事务和民事事务外,刘进还稍微调整了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了各省的录取名额。例如,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的录取人数增加,江西的录取人数减少。
刘瑾因党同伐异、排除异己、专权擅政、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罪名被处死。然而,他最终被判处凌迟3000多刀的原因是他危害了皇帝的权利。
在刘瑾被判刑之前,许多大臣不懈地向明武宗劝诫。明武宗忽视了他们,认为刘瑾不是这样的人。这些都是他们诬陷的。直到后来,同样是太监的张勇告诉武宗刘瑾,明武宗才相信刘瑾做了很多错事。
[img]814336[/img]
也许在这个时候,明武宗还想给刘瑾留条命。直到后来查刘瑾家,他不仅查出了无数金银,还查出了伪玺、玉带等违禁物。明武宗怒不可遏,导致刘瑾被凌迟。
据说刘瑾一生犯了无数罪,但真正的致死罪是“企图谋反”。无论刘瑾与明武宗的友谊有多长,一旦涉及到武宗皇权的至高性,危及其根本利益,武宗都永远不会读懂过去的友谊,放弃他的生命。
宦官刘瑾对明朝的贡献是什么?刘瑾最终死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