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出生在状元,祖父也很有知识,所以王守仁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天生聪明。据说他妈妈怀孕十几个月生了他,身体不正常,一直长到五岁,还是没说话。直到有一天,一位高僧路过,看见王守仁摸着他的头说:“好孩子,可惜道破。因此,他的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中的说法:“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他开始说话。
王守仁少年失去了母亲,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有一颗坚强的心。从那以后,他更全心全意地专注于学习。明英宗被瓦拉俘虏后,他决心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后来,在多次建议皇帝平息农民起义后,他远游塞外,磨练了自己。
十七岁与子诸氏结婚,十八岁通过娄谅接触到朱的“格物致知”理论,然后再读朱的作品。想想宋儒所谓的“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有理”的理论。直到后来,为了验证“知道”的正确性,他想到了竹子的本质,看了好几天,不吃不喝,什么也没说,但也让自己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病。此后,王守仁对朱的“格物致知”陷入深深的怀疑之中,后来才逐渐发展出“心学”的理论。
王守仁二十岁参加乡试,中举人,但从此屡试不及格。直到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因为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给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此后,他曾担任刑事部主任、贵州龙场驿城、庐陵知县、右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务。晚年,他去了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img]814370[/img]
王守仁在任职期间,虽然被贬,很多政绩都没有得到奖励,但他的历史成就却不容抹去。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消灭南赣盗贼,这些战争的胜利,使王守仁在民间享有良好的声誉。而他创造的“阳明心学”,更是让人与孔子、孟子、朱子等并称孔、孟、朱、王。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晚年,由于肺病加重,王阳明向朝廷乞求告老归乡。他建议勋阳巡抚林福代替自己,不等朝廷批准就回去。嘉靖七年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留下遗言:“这颗心是光明的,怎么回事?”
王守仁的人生经历是什么?王守仁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