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背刺“忠实报国”的故事成了划时代的事件。从那以后,人们的纹身模仿基本上无法逃脱这一模式,纹身的诗歌绘画和精致绘画的传统被淹没了。事实上,在更多的历史文献中,这四个字被写成“尽忠报国”,因为小说、唱本的“精忠报国”传播得更广,流传至今。当年纹身时,“精”、“尽”笔画一样多,但也许“精”字更容易认出来,我们不妨从俗,写“精忠报国”。
到了明朝,就有几个刺“精忠报国”的例子,不仅违反了禁忌,还被围观者嘲笑。其中一个例子来自精英阶层,即王阳明弟子黄婉。嘉靖九年时,黄婉是南京礼部的右侍郎,被河南道御史张寅弹劾,包括贪污等。黄婉还立即上章辨认对方是在威胁私人报复,并表示自己背上刺着“忠于国家”二字,忠诚可鉴。但黄婉的爆料,反而被张寅再次上章,扣上更大的帽子“欺君无上”。在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中,黄婉与同乡战友张聪一起,与嘉靖帝站在同一阵线。
[img]814961[/img]
因此,之前几次被同事弹劾,都得到了皇帝的无条件支持。但这一次,“精忠报国”一出,皇帝就下令南京部院双方核实。最后的验证结果,以双方都无事可做,但“忠实报国”一段,却让黄婉成了士林的笑柄。最早记录这件事的是王世贞的《沈州史料》,除了焦沈的《国朝献鉴》之外、茅元仪《瑕老斋杂记》茅元仪、《万历野获编》沈德符、冯梦龙的《古今谈概》,直到俞悦的《茶香室续钞》,都以“故事永远流传”的姿态,一直延续着这个笑话。
另外一个底层军人的例子:正德五年,军余刁宣上疏自言刺“精忠报国”四字,杖三十,发海南充军。历史笔记留给我们的每一句话,也许当时的人都能理解,但我们难免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精忠记》还在舞台上流行,而现实中的人却不能刺“精忠报国”?作者只能猜测,具体到黄湾的例子,他违反了儒家知识分子的许多禁忌,一个是父母的古老教训,另一个是放弃与皇权制衡的清流知识分子的道德,后者显然更加禁忌。
皇帝需要保持高大的形象。对于刺“忠诚报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最好为自己的形象计保持距离。底层士兵显然不自量力。“国家”不是他的小角色可以“报告”的。他只需要服从命令,而不是站在这么高的高度担心国家。@ 对他来说,连解释和罪名都没有,直接打了一顿,送到海南充军。
揭秘:为什么明朝时期不能纹精忠报国等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