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彩认知上,古代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古人眼里,绿色是一种“卑微”的颜色。举几个例子:
几年前,有一部电视剧《狄仁杰破案传奇》。作为县长,狄仁杰穿着绿袍,改变了过去的朱红袍。有人认为这是色彩美的需要。还有帽子的颜色。任何颜色的帽子都没有问题,只有绿帽子一定不能。为什么?“穿红挂绿”对今天的人来说意味着鲜艳的服装。对于古人来说,穿绿是一种卑微的身份,戴绿是一种非常难听的骂人话语,导致了东方文化的“绿帽子”话题。
让我们先问一下,绿色为什么会遭受这种厄运?
在《广韵》中,绿色被解释为“青黄色”,孔颖达注疏“绿色,苍黄色”。现代色彩学将色彩分为原色和间色。原色有红、黄、蓝三种,即“三原色”。在中国古代,原色被称为“正色”。正色有红、黄、蓝、白、黑。正色的地位很高。比如秦朝以“水德”王、“水色黑”为主,所以秦朝的旗帜都是黑色的;古人认为地是黄色的,位于中央,皇帝穿着黄色的衣服。清代有正黄白红蓝和镶黄白红蓝的“八旗”,都是正色。而绿旗兵排在八旗外,都是汉军。绿色地位不高,是间色,是蓝色和黄色调和而成。
绿色被称为“廉价”。自《诗经》开始以来,《高峰·绿衣》中的“绿衣黄衣,忧心忡忡”意味着古人以黄色为上,绿色为下,绿色为上,黄色为下,上下易位,这意味着他们的妻子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变成了自己的妾,“担心”。三千年前,绿色被视为卑微和卑微。至于绿帽子,有源流可查。
[img]815004[/img]
“戴绿帽子”是指妻子与他人私通的丈夫,一开始并非如此。春秋时节,有卖自己妻女求食者,都要裹绿头巾,以免贵贱。从这里看,有羞辱的意义。汉代还是这样。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馆陶公主是汉武帝的姑姑,中年后寡居。后来和很年轻的情夫董偃出对,有一天汉武帝来看姑姑,她让董偃出来见她,董戴“绿绩”见汉武帝。这种打扮是奴才的身份。李白有诗云:“绿绩谁家,采珠轻薄儿。唐代贞元时期,《冯氏见闻录》记载,延陵命令李封不惩罚任何犯罪错误的官员,只是让他裹绿头巾羞辱。严重错误戴久了,轻微短了。可见“戴绿头巾”已经被视为一种惩罚。
元代绿色更是卑微,“戴绿帽子”成了典章中的规定。元典章明确规定,到元五年(公元1111年),所有妓女家庭的父母、亲属和男子都应该戴绿头巾。事实上,特殊行业的着装规定已经存在。到了明朝,规定灵人不仅要裹绿头巾,还要穿绿衣,再发展一步绿头巾。当时穿绿色不仅是卑微,也是对人的侮辱,后来发展成“戴绿头巾”“戴绿帽子”。这种骂人话源于元明以来的典章。
穿绿是对人的轻蔑甚至侮辱,大概只有我们古代。《燕翼谋录》记载,李后主投降后朝京师,群臣随才任官,但大部分公卿都是小官,官服都是绿色的,“以示与中国的告别”。绿色降官服和紫色衣服一目了然,投降官员一直都是这样,轻蔑侮辱的成分不言而喻。事实上,从颜色的角度来看,绿色并不像红色那么耀眼。陈望道曾经说过:“试着在孩子身上穿绿色的衣服,看不到它有多快乐。如果你穿红色的衣服,孩子们会为跳跃而自豪。但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古人大多自唱:“绿浮杯影月筛”、“批颊穿林叫新绿,”诗人虽然喜欢天然绿,但穿在身上却变得卑微。
绿袍也曾是贵人之服,《后汉书·舆服志》中载,公主贵人妃以上结婚,必须穿锦绮罗缪采十二色重绿袍。在唐代,绿袍是下级官员的朝服。元祯有诗云:“无限公卿因战得,与君依旧绿衫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绿衬衫”官员的品味很低。白居易有一首回忆元祯的诗:“分手后,他们抛沧海衅,折腰俱老的绿衬衫。”这些都是对官职卑微的隐喻。以“绿衬衫”为代名词,可见绿色地位。
绿色总是在正色下,绿色本身由黄色和蓝色组成,是间色。古人贵正色廉价,千载不变。绿色虽然有时被用作对比色,但一定不能超越正色,“绿色”这个词往往与卑微有关。比如“绿冠军”指的是妓女的丈夫,“绿衬衫”指的是卑微的官职。至于“戴绿帽子”和“乌龟”,、“王八”是同义语,更难说。
对“绿”有偏见,确实是不公平的,从狄仁杰的绿袍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小官”。可喜的是,时至今日,人们对绿色早已没有偏见。中国邮政的特殊颜色是绿色。目前,街上到处都是红绿相间的女孩和男孩。现代人的审美观没有古人那么多规章制度,只要赏心悦目,只要给人以美感就可以穿。各种颜色对现代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根本没有高低之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时代在进步。
历史上有趣的[绿帽子]考试:为什么绿色会遭受这种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