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军早期战斗力很强。从统一女真各部征服蒙古朝鲜到推翻明朝政权的历次战争,可以说是无敌的。然而,入关后不久,八旗军开始出现战斗力下降的迹象。随着清朝在全国的统治日益巩固,战争日益稀少,军队逐渐衰落。到了晚清,它已经完全成为一个无法忍受的侵蚀老师。本文将重点关注军事领域的不同方面,揭示其从繁荣到衰落的历史教训。
[img]812962[/img]
八旗军由盛转衰的历史概况
八旗军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军事组织。起兵后不久,他就对女真族社会时期存在的具有生产和军事功能的社会组织进行了处理──黄、白、红、蓝、镶黄、镶蓝、镶蓝、镶白、镶红八旗相继建立。皇太极按民族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各旗设立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等官职,逐级统辖。从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到1644年清军占领北京,八旗实行军民合一,具有军事、行政、生产等多种功能。兵丁平时狩猎务农,战时自备武器粮备,随军作战,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不偏废,可以称得上是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作战时军纪颇严,有进无退,即使死伤重重,尸相枕籍的情况下,仍然很少有人退缩逃阵。它以6万名精锐士兵,采取集中力量、持续作战、逐步突破的战术,击败了明朝10多万军队,取得了萨尔湖的胜利;两年内征服了宁锦防线,歼灭了5.4万人;后来在山海关和明总兵吴三桂打败了李自成,逐一消灭了各地的反清力量,在建立清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军入关建立国家政权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军制度,将整个八旗组织原封不动地转移到新的社会体系中,成为完全由国家支持的职业军队和职业预备役军人集团。八旗官兵携家带口,按建制集中生活在军营,驻京畿道地区的部队称京营八旗,驻扎在全国各战略要冲之地的部队称驻防八旗。军营内生活设施齐全,旗兵及其家属不得私自外出。官兵严格从旗人内部选拔,生则入档,壮则当兵。都统、参领、佐领等各级军事长官也是行政长官。他们通常督促士兵从事生产、养活家庭、练习武术,并在战时率部出征。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支柱,奖励八旗军功贵族,清廷在开国之初就给予了八旗士兵相当优厚的待遇,以避免官兵的后顾之忧,专心练武,保持原有的军事素质。同时,也严格规定,八旗官兵不得从事工商或其他谋生活动。然而,事与愿违。八旗官兵从顺治、康熙年间开始,就有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亲王、郡王和贝勒在前线指挥战斗逗留观望。不想振旅特进,竟尔营私适己,希望安便,或者不完整的兵甲,或者不具备托船,借端引日,坐失事机。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以往八旗军的主要地位已被绿营士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战争、平定大小与卓战争、金川战争,虽然八旗官兵数量有限,但一些所谓的精英八旗部队的表现不如绿营士兵好,过去敢于战斗和冲动的风格已经不复存在。
从嘉庆到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门由国家支持的社会救济组织,至少失去了战斗力。1799年,清军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将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由于军纪败坏,不听约束,被迫撤军回京。清末,有人建议从八旗军中挑选壮丁进行练习,以恢复入关时勇敢善战的面貌。知道它的缺点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此时已经没有任何幻想了。他们回答说:多年前练习八旗丁庄是一种古老的方式,但你不知道今天的八旗兵已经不能练习了。
死于安乐:八旗军从盛转衰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