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永春苦寨坑原青瓷窑址考古发现专家座谈会传来好消息:经专家初步认定,苦寨坑原瓷窑址的挖掘填补了陶瓷考古史的空白,为中国古代原始陶瓷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苦寨坑原瓷窑址位于永春县介福乡紫梅村,西北距辽田尖山原瓷窑址约500米,东南距永春县介福乡约3公里,海拔674米。窑址所在山坡瓷土丰富,具备生产瓷器的物质条件。窑址于2014年10月发现,2015年11月下旬至2016年1月中旬开始考古发掘,总面积235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9个窑遗迹。
[img]812431[/img]
近日,省、市、县考古专家考察了故宫、上海、湖南博物院、河南、浙江、江西文物考古研究院古窑址发掘现场。“这是商周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瓷窑址。“中国古代陶瓷学会会长王丽英在挖掘现场仔细检查了坑深、坑形、土层和坑内出土的青瓷。她最初认为古窑址属于商业晚期和西周早期。鉴于古窑址的重要性,专家组建议继续对周边地区进行系统调查、勘探,及时保护古窑址,尽快启动古窑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全面、长期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考古发现周围有许多遗址
永春介福乡距城关23公里,矿产丰富,主要为瓷土。2014年,考古队在介福首次成功发掘古窑址,2015年又发现了一个古窑址。这个古窑址的发现对闽南陶瓷烧制史具有重要意义,将福建陶瓷烧制史推向了千年。
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就发现了一些破碎的陶瓷碎片,最初被专家认定为商周时期的器皿碎片。这一信息引起了各级文物部门的关注。省、市、县考古专家多次到现场进行调查,确认了一处古窑遗迹。2008年至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相关信息首次被输入国家文物数据库。
经国家文物管理局批准,福建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泉州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在永春、德化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2015年底,实施了苦寨坑原瓷窑现场的现场考古开挖。同时,对周围的山坡进行了局部调查和勘探,并在商周期间发现了许多新的遗址。
粘土特殊低温烧制
经考古发掘,苦寨坑窑址的窑炉均为地穴龙窑,由火炉和窑室组成。清理过的窑炉一般长约3-4米,宽约1米。窑炉火炉左右壁有弧形和“凸”形,窑炉平面为矩形。从发掘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窑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后期窑炉或人类生产活动的破坏,但大多数窑炉结构保存良好,可分为火炉和窑室两部分。
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标本和石器,其中大部分是原始的瓷器和窑具。原瓷形有尊、罐、豆、碗、纺轮等。所有器物均采用贴片法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多为灰色或黄白色,胎土多为细腻,质地坚硬,部分由于温度低,胎质柔软。釉多为青灰色、青绿色,部分略棕色或黄色。装饰采用雕刻、印刷、印刷、印刷、堆放、空心等技术,装饰有弦、网格、条纹、戳、鼓、几何、云雷、水波等,以及弦、戳、几何组合、网格、弦组合等一系列装饰组合。
根据相关报告,经实验论证,介福陶瓷富含伊利石矿物,塑性好,可单独用介福陶瓷土制作陶瓷。这种材料被命名为“伊利石型低温陶瓷粘土”。正是这种粘土成分相当均衡,不需要添加其他材料,只需低温烧制即可制成瓷器。永春先民可以在生产力极低的商周时期烧制出如此高水平的陶瓷。下一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介福瓷土,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苦寨坑原瓷窑址填补陶瓷考古史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