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811911[/img]
当地人称十七件石质仪仗俑为“小兵马俑”。
也许很多人只知道西安有雄伟的兵马俑,却不知道重庆有迷你版的仪仗俑。
一套明代仪仗俑出土于铜梁区青龙嘴墓群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当地称为“小兵马俑”。在这次移动文物普查中,他们也被提名晋升。
他们是怎么被发现的?背后有哪些未知的秘史?近日,本报记者前往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为您独家揭开“小兵马俑”之谜。
形态各异的17件仪仗俑“各司其职”
仪仗俑墓地位于铜梁区土桥镇六英村第二社,是重庆三环高速公路铜梁至永川段的重要文物点。据考古学家介绍,墓地包括三个规格相似的矩形墓地,由石板拼接而成,墓顶用石板覆盖。其中,中间的墓地长2.2米,宽0.76米,高1.18米,保存最好。
[img]811912[/img]
令考古学家惊讶的是,墓室里不仅有一具完整的尸骨,还有17件明代仪仗俑。
这套仪仗俑穿着长袍裙,戴着圆盆帽或圆形平顶帽,身材大致相同,形状各异,栩栩如生。“仪仗俑都是石头做的,其中骑马俑1件,持杖俑12件,持杖俑手里的仪杖都是铜做的,长度因锈蚀而不同。@ 还有四个人抬轿俑,两个牵马俑,一个抬箱俑。考古学家说,这些出土的石俑雕刻精美生动,对明代社会经济、礼仪制度和民间服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墓主的身份成了未解之谜
“除了一套完整的仪仗俑,墓没有墓志铭或其他可以证明墓主身份的陪葬物品。即使有完整的尸骨,也无法证明其真实身份。”考古学家说,墓主的身份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然而,由于这种墓葬在铜梁中多次被发现,石制仪仗俑是明代墓葬随葬品的一大特色。根据以往的相关发现,可以推测,这种形式的墓葬大多是官宦家族墓地。
考古学家通过收集大量发表的墓葬资料,发现墓葬与位于土桥镇、巴川镇的张氏家族墓地的墓葬形状非常相似。
墓主是否与张氏有关?
铜梁区明代张氏家族墓地分布广泛,最著名的是明兵部尚书张家胤的父母张文锦和沈氏合葬墓。墓中出土了两套相对完整的仪仗俑,其中张文锦墓中出土了一个四人肩俑、22个仪仗俑、两匹马、一个伞盖、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沈氏墓出土的一套有八人肩俑、57件仪仗俑、23匹马、2个伞盖、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两套仪仗队的规格差异很大,因为他们在葬礼上有不同的身份。张文锦死时是兵部主任,官阶是正六品;沈死时太恭人了,官阶也是正四品。这两套仪仗俑可能是按照当时六品官和四品官的仪仗制作的。
由于墓地离张氏家族墓地中心不远,专家推测墓主也可能是张氏后裔。
铜梁区青龙嘴墓群抢救性考古发掘出一套明代仪仗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