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811042[/img]
古碑上写着“明故义官世业”。
近日,衡水武强县在拆除街关镇旧城砖厂烟囱时,从底部挖出了大量石碑、轮子和石柱。据了解,其中许多是明清时期被破坏的石材文物,包括明清时期的古碑、清康熙皇帝修复“张半朝”家族的“好”石牌坊的碎石和武强首次发现的写有“义官”的古碑。
1958年“大跃进”期间,武强县武强镇公社在搞“大炼钢”的同时,还收集了各种民间石碑、轮子、石臼等石材,拆除了康熙皇帝赐修“张半朝”家的“好”石牌坊,在老城村附近烧“石灰”。结果石灰没有烧出来,却破坏了很多民间文物,尤其是康熙皇帝赐修的“张半朝”家“好”石牌坊。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山东大旱,饥民遍地,人相食。近67岁的“张半朝”家张镇夫人罗氏女带着儿子知府张星耀、侯补主任张星辉、御史张星法、侯补行人张星阔向山东省救济灾民捐赠了三千石。回到家乡后,当她看到家乡的灾难时,张太太把五千石谷捐给了武强县的县政府进行救灾。直隶巡抚成龙听说成龙演奏明圣,康熙皇帝感动了罗氏女带领全家努力救灾的义举。他特意给了张一个“好”牌匾,并建造了一座功德牌坊。他被封为四品太恭人。坊址位于武强县老县城街关镇十字街南部,由武强知县监修,于1692年竣工。正门通行车轿,两侧各一扇小门,坊额“一门好”四字硕大如斗,浑厚端庄,字体为康熙皇帝手书。
随后,在烧“石灰”的地方建砖厂,很多石头都建了砖厂烟囱的底座。近日,武强有关部门对旧城砖厂进行了拆除,并对砖厂烟囱底座进行了挖掘。挖出来的各种石头,一片狼藉,很少完好无损。在现场,贾庄村70多岁的老人贾殿元介绍说,当时的石牌坊高大雄伟,深受人们的敬仰。当“好”石牌坊被拆除时,它们被砸成石头向外拉。“张半朝”后人张文代、张世光、张希听到消息赶到现场,寻找“好”石牌坊的相关遗物。他们只发现了两块碎石和几块柱状方石刻有“恒”字和“飞龙”图案,却没有发现刻有“好”字迹的石头。
在现场,记者看到一面比较完整的古碑,正面左侧写着“大明崇祯”字样,中间写着“明故义官世业”几个醒目的字样。武强县首次发现了关于“义官”(即义官)的古碑。义官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府专门设立的编外官职称。它是地方政府为表彰那些经常为社会和平民做好事的非官员家庭而授予的奖励称号。获得“义官”称号后,他们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就像今天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样,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地方政府和地区的管理。这些义官家境富裕,不拿工资,把为社会做贡献当作自己的责任。因此,这座纪念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河北武强在明清时期挖出了大量石碑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