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辽宁本溪庙后山古人类遗址考古新成果

[img]811977[/img]

庙后山洞被认定为“东北人最早的家”

要了解庙后山的故事,必须从1978年的考古发现入手。那一年,在一声巨响后,这个被历史尘埃淹没已久的天然洞穴终于再次看到了太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考古学家。从那时起到1983年,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考古工作者组成的考古队伍驻扎在这里多年,用小铲竹片日夜唤醒沉睡的古代文明。经过四次发掘,共出土了古人类化石4件、石制品76件、哺乳动物化石76件,以及少量骨制品和火灾遗迹。其中,出土的两颗人牙化石和儿童股骨化石表明,庙后山人早在50万年前就把这里作为家园繁衍生息。通过铀系法测定,这是东北地区最早发掘已知人类化石的地方。肿骨鹿、三门马等动物化石的出土具有划时代的考古意义。一系列考古发现,使庙后山成为见证悠久历史的“庙后山文化”的浑厚载体。

庙后山遗址的发现和众多遗迹的陆续出土证明,早在50万年前,辽东就有人类活动,与北京山顶洞人、周口店人住在华北。庙后山文化的研究也表明,早期的人类文化与华北的旧石器文化密切相关。这对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的来龙去脉具有重要意义。专家说:“庙后山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东北早期人类历史的空白”,“是东北地区最早发现的古代人类遗址”。庙后山被称为“东北第一人故乡”。

本溪满族自治县山城子村南麓的庙后山有古人类遗址。自1978年以来,考古学家先后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从那时起,这座山在国内外都很有名。考古学发现,它是中国东北部最古老的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大约50万年前,它被称为“东北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

第二次考古发掘始于2012年7月,截至记者发布时,考古学家已发掘出土石器110件及一定数量的刃尖骨器。特别令考古学家兴奋的是,食虫啮齿动物化石和大量大型动物的碎骨也被挖掘出来。其中,明显烧焦炭化的动物碎骨表明,早在50万年前,庙后山古人就掌握了用火敲骨吸髓的食用方法。这一发现目前被列为庙后山考古的最新课题。

[img]811978[/img]

二次发掘发现古人会敲骨吸髓

庙后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于2012年7月25日重新启动。

到目前为止,这次探索已经持续了四年。国家、省、市、县的专家已经发现了1万多块古生物骨骼和动物化石,包括啮齿动物和昆虫动物,以及110多块古人的制石器,以及一定数量的刃尖骨器。本溪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乔成告诉记者,所有骨器都是由大型哺乳动物较厚的肢骨片制成的。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说明庙后山古人使用骨器的技能,这是本次考古学的新突破。

令专家们兴奋的是,考古学在最后一个挖掘点的东面发现了一堆灰烬,最初确定了大约50万年前古代人类火灾的火池遗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罗志刚认为,“控制火灾和加工食品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重要象征。”

参与庙后山考古发掘两次的省级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仁义说:“以前发现的火迹是零星的炭屑、烧土块等。这次发现的灰烬是一个火池,底部有一层石头,是从洞穴中当地材料的灰岩。”

火塘附近出土的烧焦炭化骨头为寺庙后山考古学增添了另一个突破性的课题。罗志刚认为,火塘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的人们会用火把烤肉;骨折表明当时缺乏食物。寺庙后山的古人吃了肉后,不得不敲打骨头,吸收骨髓。这一重大发现是古代人类智慧的见证,也是考古学家的新课题。

会是东北人的祖先吗?这群生活在庙后山的古人是谁?

此前,西方学者通常从遗传学的角度计算东北人的来源,称东北人从欧洲或非洲迁移,从6万年到4万年到5万年不等。

参与庙后山遗址发掘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关莹告诉记者,西方学者的理论支持是,中国北方古代气候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直到六七万年前,古人才从欧洲和非洲迁移过来。庙后山考古无疑打破了西方考古假说,证明庙后山人至少生活在30万年前,可能是东北人的祖先。

关莹的观点得到了考古学家傅仁义的支持。他说,古代人类遗址不是随意确定的,必须有三个条件:人类使用的石器(工具)、有用火的痕迹和人类化石。在寺庙后山遗址的发掘结果中,石器、火迹和人类化石的出土可以作为东北人或当地人的三个证据。

傅仁义分析说,庙后山周围的环境发展良好,有山有河,适合奇蹄和偶蹄动物生存。1万年前,古人基本上靠收集和狩猎谋生。庙后山有大量的动物作为食物来源,当然也适合古人生存。还有考古实物证明,庙后山地区有三个时期的人类活动: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更有甚者,庙后山洞朝阳,洞前有阶地,距河流高,远中等,取水简单,涨水淹水,自然也是人类居住的最佳选择。

有趣的是,庙后山遗址不仅能表现出古人生活的迹象,而且生活得非常有序。考古发现,庙后山古人将洞穴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也有自己的功能,每件事都有固定的位置。用傅仁义的话说,庙后山人有合理的“居住面”安排。显然,庙后山古人不像过路人,而是“土住居民”。当然,考古学是一项用证据说话的严肃工作,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庙后山将建古人类遗址公园

这项考古工作将持续到2017年底。从“东北第一人”到“东北第一缕炊烟”,庙后山在几十万到几百万年的地层和几万年的时间维度上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乔程表示,尽管考古工作尚未结束,但本溪县文化广播局邀请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南大学共同编制了《庙后山遗址文物保护规划》,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庙后山遗址的重要历史价值。计划于2013年8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庙后山遗址保护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项资金1170万元,正式开展山体浮石加固、周边环境改善等工程建设。目前,整个工程已全部完成。

从今年开始,庙后山遗址本体加固、道路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及周边绿化工作也将启动。预计到2020年,庙后山古人类遗址公园将初具规模,以数十万年的经验讲述“东北人第一故乡”的故事。


辽宁本溪庙后山古人类遗址考古新成果辽宁本溪庙后山古人类遗址考古新成果


  • 考古发现,一万年前,古人用鸵鸟蛋皮制作装饰品
  • [img]812370[/img] 考古学家在怀来盆地南家沟遗址发现了鸵鸟蛋皮制成的环形装饰。 河北师范大学怀来考古队29日透露,他们在...

  • 揭秘:3万年前神秘古人手印的谜
  • 加加斯洞穴位于欧洲比利牛斯山脉,离卢德不远,被称为“手掌洞穴”。在加加斯洞穴的黑洞壁上,这些35OOO年的手印仍然令人眼花缭...

  • 古人类进化之谜 神秘的人类祖先根本不存在
  •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它经历了什么样的繁殖,最终成为世界的统治者?这些问题一直是科学家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最...

  • 贵安新区发现古人类洞穴遗址 清理成千上万的石制品
  • [img]812016[/img] 招果洞遗址发现的古人类用于缝兽皮骨锥 在距贵阳65公里的贵安新区高峰镇岩洞村,有一个叫水果的村庄。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