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皇帝死后,即位的皇帝想为他的前任写一本传记,这本官方历史书被称为“记录”。因此,赵匡胤死后,赵光义为他的兄弟编写了一本传记,历史上被称为“太祖记录”。
据史料记载,赵光义修改这本传记后,对这本《太祖记录》并不满意。赵光义已经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编纂。除了增加“金匮联盟”的新内容外,这一修订过程更加旷日持久。这本书最终修订完毕,直到他的儿子宋真宗咸平第一年(998年)。
宋代编纂的《太祖实录》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太宗时期的原始版本,叫做《旧录》;另一个版本,是三次修改后的版本,叫做《新录》。
那么,这里的问题来了。既然有“金匮之盟”,这仍然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旧记录》中没有这样的内容,而是需要《新记录》来增加?
[img]809410[/img]
这个问题,不说自明。
不幸的是,由于持续的战争,现在“旧记录”和“新记录”都消失了,我们看不见,但幸运的是,宋朝的历史学家李涛看到了,他也把这两个版本的历史文献都记录在他的续期长期编辑中。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录中,我们终于明白,为了迎合圣意,负责编纂《新录》的历史学家,他们对原《旧录》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和掩盖。
现在,让我们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录,还原“赵光义修书”的历史。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在“斧蜡烛影”中神秘死亡。虽然死因不明,但记录赵匡胤一生的《太祖实录》的编纂被提上日程,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赵光义命令翰林大学士李芳、胡蒙修改《太祖实录》,收集当时所有的史料,销毁“不符合当时历史”的文献,绝不保存。
@ 赵光义销毁了当时记录那段历史的原始文献。
然而,即使历史被“修改”成这样,赵光义对这本书的编纂还是很不满意的。
春华五年(994年),赵光义对宰相们说:“太祖朝的事,这才过去几天。看《实录》里的记录,粗糙简单。不要写你应该写的,也不要记住你应该记住的。让史官们重新编纂。”
随后,赵光义润喉“语重心长”地说:
“太祖承担命运,最终登基称帝。这不是阴谋和诡计的结果。他不是曹操、司马懿等天天想篡夺王位的叛徒。此外,太祖对周朝很忠诚。地球上的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不能这样写历史。”
“尤其是‘陈桥兵变’这件事,更不能如此草率地记录下来,要收集好数据,重新补充完整性。”
[img]809411[/img]
俗话说“听锣听声,听听声”,赵光义的话,虽然表面上说文献太少,资料不全,但其实傻子都知道他想要什么!
“哥哥顺应命运,登上皇帝宝座这样的大事,怎么会失去我?没有我的功劳,我怎么能这么做呢?”
这才是赵光义的真心声。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旧记录》和《新记录》的丢失,我们不知道当时《太祖实录》中如何记录陈桥兵变。然而,根据我们今天看到的文献,最早记录“陈桥兵变”的文献是司马光的《苏水纪念》。
在司马光的历史笔记中,我们在第一卷中详细阐述了陈桥兵变的故事。这里不再多说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
在《苏水纪念》的记录中,赵光义的影子确实出现在“陈桥兵变”中,但这并不重要。赵光义只有一出戏,只有四个字:白太祖。
结合上下文,这四个字的意思是:
当时,当军队驻扎在陈桥驿时,所有士兵都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准备叛乱,并支持赵匡胤为皇帝。第二天黎明时分,这些士兵冲到赵匡胤的营地门口,吓坏了当时的守门员赵光义。他立即“进入白太祖”,即进入太祖的营地,告诉哥哥士兵的变化,并要求他迅速思考对策。
可见,在这段史料记载中,赵光义是一个打酱油的小角色,这让人感到尴尬!
此外,根据王禹城的《建隆遗事》记载,更能让赵光义愤怒得七窍生烟!
原来这篇文献是这样记载的:
陈桥兵变那天,赵光义根本没有随军出发。他只是留在开封,陪着母亲杜太后。后来听说哥哥穿着黄袍,赵光义马上骑马出城迎接哥哥。
上一开始,陈桥就是帝位,进兵入城。人们首先报道说:“点检已经是天子归来了!”时后睡眠不兴,闻报,安卧不答,晋王辈惊跃奔出迎。
——《邵氏闻见录》卷七引《建隆遗事》
[img]809412[/img]
可见,如果这段史料记载是真的。赵光义根本没有参加“陈桥兵变”,他也与此事无关。
那么,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这本《建隆遗事》是什么性质的书?它记录的东西有多可信?
据史料记载,《建隆遗事》的作者是王禹城,出生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死于咸平四年(1001年),死于48岁。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出生于后周,在太祖朝长大,在太宗朝出名,在真宗朝中死去的人。王禹城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历史。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个人的可信度。
@ 根据历史记载,在第三次编写《太祖记录》的过程中,王禹城因没有理解领导的意义和笔直的传统而被判“背后批评、诽谤领导”,并被贬至黄州。
在被贬期间,王禹成愤怒地写道,他写了《建隆遗事》这本书,原名《箱中记》。“箱”指的是箱子;“箱中记”是指盒子里的书,暗指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东西。
因为这本书是专门记录太祖朝的,后人拿了太祖的第一个年号“建隆”,称之为“建隆遗事”。
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王禹成在自己的《叙述》中说得很直截了当:
“太祖英明神武,无与伦比。自命令以来,他们一直在努力治理,国家欣欣向荣。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王禹城亲眼所见。然而,现在一些历史学家在编写历史时,他们有更多的禁忌,不敢真实记录,最近圣人和大规模修改太祖记录,我害怕这么长一段时间,很多事情不会知道,不会在后代传播,我整理了这些事情,总共有十几件事,也为历史做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王禹城在这个叙述中的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不幸的是,政府不能忽视这样一本禁书。不久,这本书就被彻底摧毁了。
那么,这本已经丢失的《建隆遗事》有多可信呢?
[img]809413[/img]
根据当代宋代研究人员的研究,虽然《建隆遗事》已经丢失,但其他书籍引用了许多关于建隆遗事的故事,共有11件。现代历史学家对这11件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终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建隆遗事》上面介绍的内容,一般都是可信的,或者更接近当时的事实。
——《王禹考》顾宏义
@ 据王禹城介绍,赵光义根本没有参加陈桥兵变,他甚至没有随军出征。因此,他在这件事上没有任何成就。
退一万步说,即使赵光义参与了陈桥兵变,其作用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因此,如果王禹成记录的是真的,我们就能理解赵光义此时此刻的心情。
这种心情,才是赵光义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太祖实录》的真正原因。
那么,对于皇帝来说,他应该如何篡改“陈桥兵变”的历史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解密:谁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幕后策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