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7年,23岁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因病去世。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为崇祯皇帝。从历史书上看,崇祯皇帝是一个勤奋的人,比明朝的大多数皇帝都勤奋。在过去的17年里,他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他尽最大努力复兴明朝的房子,但最终他死了。为什么?
[img]806306[/img]
据专家分析,原因很多,比如刚好赶上小冰河时期,国内灾害频发,得不到救济的李自成等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东北的少数民族更穷,只能靠抢劫生存。此外,明朝的两个流氓群体——没文化的太监和有文化的文官之间的斗争,给明朝帝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当然,也有专家分析,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不好,因为明朝当时正在闹鼠疫。
事实上,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俗话说,海上航行取决于舵手。崇祯虽然勤政,但水平确实不好。他不是皇储。他没有机会向牛逼人物学习如何治理国家和政治。他的个人能力和知识远不如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
第一,上台后杀了魏忠贤,收买了人心。据说这件事很漂亮,形象上可以加分。问题是没能尽快培养出另一个。明朝武官地位低,无法与文官集团分手。朱由校临死前曾特意告诉朱由检(崇祯):魏忠贤忠于忠诚,可计大事。魏忠贤被杀后,形成了文官集团的主导地位。要知道书生自古以来有多误国!
第二,杀了魏忠贤后,废除了工商税,造成了财政短缺。万历三大征,加上后来的萨尔浒战役,消耗了明朝国库的银子。废除工商税后,东林党和江南乡绅都很高兴,但他们手里没有钱。他们和辽东打鸡毛仗!因此,崇祯开始向贫穷的叮当声群众征收三份工资,迫使群众叛乱,形成恶性循环。
[img]806307[/img]
其三、
削减机构和裁员。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也是好事,但在执行过程中,对象是错误的。王子、贵族和地主都很好。他们一刀切地削减了基层公务员。此外,下岗再就业工作安排不当,间接导致李自成脱颖而出。
第四,性格冲动,刻薄寡恩,导致君臣离心离德。说实话,启示录中国仍然留下了一群有能力的人,但崇祯皇帝不信任大臣。只要他犯了一个错误,他就会立即改变人们,甚至下狱并受到惩罚。据统计,17年来,崇祯先后更换了54个内阁和14个军事部门的尚书,杀死了一名辅助部长、四名尚书、七名总督(主管)和十一名巡视员,导致大臣不信任皇帝,最终使国王和大臣离心离德。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崇祯一上台,就任命的第一任兵部尚书是阎明泰,他做得很好,但他被御史报道为魏忠贤党后,崇祯立即将其分配到边境。后来,王洽接任兵部尚书,但他仍然打不过后金。崇祯又把王洽关起来,准备杀了他。幸运的是,王洽在斩首前死亡。
[img]806308[/img]
崇祯随后任命熊明遇,巡抚沈启让后金退役。崇祯听说后怒不可遏,杀了他。熊明遇求情,被罢免。崇祯想向满清求和,把和解纲要交给陈新甲研究,却被仆人泄露。崇祯觉得自己挂不住脸,把陈当成和解的替罪羊,斩首示众。
消灭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军取得巨大成就的孙传庭,劝阻秦军北上冀辽,因“欺骗”罪被判处三年监禁。三年后,无人可用的崇祯释放了诏狱中的孙传庭。孙传庭捐躯报国后,崇祯怀疑自己诈死,甚至没有支付任何养老金。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像卢象生、袁崇焕、孙传庭这样的功臣良将被崇祯皇帝直接或间接杀害。有多少人愿意努力工作?李自成来北京的时候,崇祯叫大臣去朝廷,没有人愿意来。崇祯曾六次犯罪,但他临终的遗言是“大臣误我。”其实不是大臣误你,而是你误明朝。
崇祯皇帝为什么比前任勤政多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