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801876[/img]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19年),后称梁惠王、姬姓、魏氏(战国政策为“婴儿”)。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691公元前319年在位。
魏武侯死后,魏与公子缓(魏缓)争夺君位。魏惠王6年(前364年)4月13日(公历5月29日)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也被称为梁惠王。让他“清心寡欲”。在他叔叔死前,他建议惠王杀死商鞅,不要让他逃跑。惠王不听。
庞涓在位期间被重用,军事实力大增。然而,庞涓陷害了他的同学孙膑,魏惠王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利益,导致孙膑逃跑后入齐。桂陵之战发生在周显王15年(前354年),马陵之战发生在周显王27年(前341年),两次被齐军孙膑打败。庞涓死后,魏国的军事实力完全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700多里,南辱于楚”。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历史上被称为“徐州相王”楚威王对此怒不可遏,“睡不着,食不饱”,楚威王七年领军伐齐,赵、燕两国乘机出兵攻齐。
魏惠王东征西讨。虽然他输了多少,但周围的诸侯也很害怕魏。鲁、宋、魏、韩甚至去朝廷见魏惠王,把他当盟主。然而,后来,魏不断丧师割地,走向衰落。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这大概要从魏惠王和齐威王的一次狩猎开始。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与齐威王相遇打猎。见面后,魏惠王问齐威王:“齐国有宝贝吗?“这个问题其实很不礼貌。齐国是东方大国,疆域广阔,怎么会没有宝贝呢?但魏惠王无意中炫耀道:“我国这么小,还有十颗夜明珠,直径一寸,却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可能没有宝藏呢?齐威王见魏惠王如此扛不清,只好无奈地说:“我对宝物的看法与你不同。我有一个叫檀香的大臣,派他守卫南城,楚国人不敢犯,泗水沿岸十二国的诸侯来看;我有一个叫潘子的大臣,派他守卫高唐,赵不敢向东穿越黄河;我有一个叫黔夫的大臣守卫徐州,有7000多名燕国人和赵国人追随他;我有一个叫种头的大臣,派他去维护公共安全,但我没有找到遗产。这四位臣子可谓千里光照,不止十二辆车?魏惠王听了自觉的羞愧,痛苦地离开了。
[img]801877[/img]
魏惠王和齐威王对婴儿的不同理解实际上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治国理念。虽然齐威王的话有嘲笑的意思,但也有对魏惠王的劝诫。不幸的是,魏惠王并不欣赏。后来,魏的几次重大失败确实与两位关键人才有关。这两个人都跑出了魏国。
一个是孙膑。孙膑和庞涓原本是同学朋友。庞涓成为魏国将军后,孙膑去投奔他。出乎意料的是,庞娟诽谤魏惠王,说孙膑是齐国的间谍,并将孙膑处以膑刑(断足或砍膝盖骨)。后来,齐国使者偷偷把孙膑带回了齐国。公元前354年,庞涓率军攻赵,包围赵国都城邯郸。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避实就虚,直接进攻魏国都城,并趁庞涓带兵回援时,在桂陵设下埋伏,大败魏军。
战后十三年,魏国再次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助。孙膑还是老伎重演,直接去魏国都城。魏国立即撤军,命太子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带领10万军队迎战齐军,寻求决战。孙膑认为,魏军勇敢善战,一直看不起齐国。齐国应该利用这种心理,表现出软弱,引诱敌人追击,然后集中力量一举歼灭魏军。因此,齐国采取了“减炉”战术。进入魏国后,第一天挖了10万个炉子,第二天减少到5万个,第三天减少到2万个,这让魏军误以为齐军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庞涓果然上当,竟然离开了步军,只率精锐部队轻装追赶。结果齐军埋伏在马陵,庞涓智穷战败,拔剑自杀,临死前哀叹:“遂成竖子之名!”
[img]801878[/img]
另外一个是商鞅。商鞅是魏国相国公叔痤疮的中妃子(侍从),深受公叔痤疮的赏识。但是在公叔痘推荐魏惠王之前,他病得很重。魏惠王去看望公叔痘,问他:“万一你病不起,谁能接替你?公叔痤借此机会推荐商鞅,说他虽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全国都能听到。魏惠王听了之后,默不作声。叔叔痘接着说:如果不能使用商鞅,那么一定要杀了他,以免被其他国家使用。魏惠王觉得两个要求都不答应,太不给面子了,于是暂时答应杀了商鞅。魏惠王离开后,公叔痘立即打电话给商鞅,要求他尽快逃跑。但商鞅平静地说:既然国王不能听你的话重用我,他怎么能听你的话杀了我呢?果然,魏惠王既没有使用商鞅,也没有杀商鞅。公叔长痘死后,商鞅听说秦国招人才,就去找秦孝公,得到赏识,主持变法。短短十几年,他变得强大起来,在对魏的几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魏惠王不被重视的两个人,却让他们栽了个大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