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写完,递给诸葛均,拜辞出门。
都送出去了,玄德一再殷勤致意而别。
方上马欲行,突然看到男孩招手篱外,叫道:“老先生也来了。”
[img]800412[/img]
玄德视之而不见,见小桥西,一人暖帽遮头,狐邱遮体。
骑着驴,后面跟着一个青衣小孩。
带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桥,口吟诗。
《三国演义》第37回
[img]800413[/img]
“三顾茅庐”这件事确实是真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有解释。
"三顾臣在草庐里。"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也有解释:“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从第36回到第37回,《三国演义》更是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一番。
[img]800414[/img]
写了几千字,各种文学手法层出不穷。
如果没有“三顾茅庐”,那就太棒了。
精彩的三国演义要打很多折扣。
为什么要把史料上只有20个字的记录写得这么细致?
[img]800415[/img]
表面原因很简单,小说家就是想吸引读者,花大笔墨。
技术原因并不复杂,为历史上最好的牛军师铺路、衬托、增强悬念等。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img]800416[/img]
小说第35次,刘玄德跃马檀溪之后。
激动人心的追杀情节一过,峰回路转。
画面突然变得美丽、宁静、闲散。
在山林深处,刘备遇到了松鹤骨、弹琴自适的水镜先生。
[img]800417[/img]
它完全进入了另一种境地,实际上也进入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领域——隐士文化。
高士文化。一直主张积极进入世界,向世界伸张正义。
为了这个目的,一生四处奔波。
辛勤工作的刘备遇到了超越世界的隐士文化。
[img]800418[/img]
小说并不急于写刘备寻找政治军事能人诸葛亮。
相反,让他先遇到一群闲来无事的隐居者,并与他发生不太激烈的摩擦。
例如,刘备一顾茅庐,就在林中遇到了崔州平。
后者反对承担世界责任。如果刘备不大,估计会吵架。
二顾茅庐时,在风雪店遇到了石广元、孟公威。
[img]800419[/img]
这两个人委婉地下了刘备的逐客令:“明公请自上马,找卧龙。”
接下来遇到的诸葛亮公公,也是骑驴赏雪的闲人。
为什么要安排刘备看到这些与治国安邦无关的人物?
这种写法实际上是为了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表明它既有积极的一面。
还有高隐山林,独善其身的一面。
三国文化不仅仅是战场和足智多谋的一面。
[img]800420[/img]
还有优雅慵懒、清高超脱的一面。
无论何时,中国文人大夫。
这两种精神面目都会表现出来。这样的三国是一个全面多样的三国。
揭秘:《三国演义》三顾茅庐详细描述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