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八倡、九儒、十丐”这个词刚刚粉碎“四人帮”时,它是一个经常使用的短语。中国大陆的许多人批评“四人帮”从事文化愚民政策,不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
元朝人的抱怨经常被引用为历史。一位近年来才崛起的“历史学家”甚至推断,元朝建国至亡国近百年来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
因为这位历史学家很有名,相当一部分喜欢“文化快餐”的人相信了他的话,又出现了另一个误解——
[img]797914[/img]
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以分科取士命名。
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废除了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杨皇帝杨光时开始置入士科。
唐代除进士科外,还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目,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到武则天的时候,我亲自去殿试试。
并增加武术。它由皇帝的特殊圣旨主持人组成,称为科学制度。一般的历史作品或工具书,在谈到科举制度之前,很少提到元朝,所以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元朝没有举行科举考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沙漠深处有“绿洲”
[img]797915[/img]
我们应该让《元史》谈谈元代是否举行过科举考试。
《元史·选举志》:“太宗始于中原,中书命令耶律楚材请儒术选士。九年秋八月,下令断事官术忽斛与山西东路税务局长刘中历诸路考试。
在经义和词赋方面,分为三个科目,分为三个时间表,专攻一个科目,可以兼而有之,但以不失文义为中选。其中,选手复其赋役,命令与各司长同事。德东平、杨宏等人都是名人。”
太宗是元太宗窝阔台,太宗九年是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是蒙古时代最著名的贤相。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蒙古立国之初确实进行了科举考试,考生享受免除兵役和纳税。
[img]797916[/img]
与长官同事的权利,并在第一批中选者中指出了杨壮的名字。
也许有些人要斤斤计较蒙古帝国和元帝国的区别,认为开科取士的是蒙古,元朝根本没有开科取士,这也是不对的。
我们不妨再引用一段《元史》。
《元史·选举志》:四年九月(元世祖至元),翰林学士承诺王娥等请行选举法。远述周制,次及汉、隋、唐取士科目。
近举辽、金选举用人与本朝太宗得人之效。认为负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认为吏胥,或执仆以事官僚。
[img]797917[/img]
或者作为技能贩卖者认为工匠、商人,在今天的理论中,只有科举取士才是最重要的...帝说:‘这个良法也是,其行之!’
中书左三部与翰林学士设立程式,请按前代立国学,选择蒙古人诸职官子孙百人,专命师儒学习经书,艺成后再试用。”
此举因故未果。
从元世祖到元二十一年九月,当时的宰相火鲁火孙、留梦炎等人再次建议开科取士。虽然因故失败,但当时科举取士的策略已经确定。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十月,当时中书省官员又给皇帝写了一封信,称“科举事件”。
世祖、裕宗努力工作,成宗、武宗寻也有目的,今天不闻,恐怕会有诅咒他们的人。夫取士之法,学习实践自己治人之道,词赋是摘章画句的学习。
[img]797918[/img]
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故士浮华。今臣等拟,将律赋省,题诗小义都不用。
建议皇帝重开科举,但范围比隋唐时期缩小,只有德行和明经两科。
元朝真的有近百年没有举行科举考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