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最大的生命计算发生在1230年。《元史》列出了三十三条,有两条耶律楚材劝皇帝不要杀人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当数千万平民的生命掌握在皇帝手中时,元太宗窝阔台如何决定其生死,如何估计其价值。
[img]798941[/img]
《元史》说,太祖(成吉思汗)的世界每年都在西域打仗,没有时间经营中原。中原地区的官员大多私下聚集财富,资产超过1万元,但政府没有储存。因此,在窝阔台汗即位的第二年(1230年),近臣别迭等人建议:“汉人对国家没有帮助,但他们认为牧场是空的。”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重大建议。别迭等人把国库空虚归咎于农业,误以为汉族农民对国家财政没有帮助,不如空出这个地方放牧。这一政策确实在一些地方实施过。有人认为,别迭提出的“悉空其人”是一场大屠杀,杀死了中原所有的汉人。成吉思汗的骑兵擅长这种事情,但他们可能不需要一刀一箭地努力工作。只要他们空出地面,汉人就会流离失所,大规模死亡就会发生。
耶律楚材(字晋卿,1190~1244年)是高度汉化的契丹贵族,从他名字所依据的“楚材晋用”典故中可以看出。耶律楚才知道,农业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大于牧业,他对皇帝说:
“陛下即将攻打南方。军需从何而来?如果中原地方税和商业税均平确定,盐、酒、铁冶、山泽的利益每年可获得50万2银、8万丝绸、40多万石粟。这些材料足以供应军需,怎么能说‘没用’呢?”
[img]798942[/img]
皇帝说:“你为我试试。”因此,耶律楚材在燕京等十条道路上建立了征税制度。1231年秋,当皇帝来到大同时,十条道路上的税务登记册和金丝都陈列在法庭上。皇帝看了看,笑着问耶律楚材:“你一直在我身边。人们可以在不离开的情况下使用足够的国家用途。南方的大臣们和你一样能干吗?”同一天,拜耶律楚材是中国书记令(首相)。一切都很详细。首先和他讨论。
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上述白银、粮食、布料的总数可以折成70万2白银12。这笔钱救了多少中原汉人的命?当时占据北方的金国人口在6000万左右,金国有中都路(今北京)等19条路。扣除南京路(开封地区)和山东东路(今山东半岛地区)人口最多,人口再折一半,比耶律楚材设置的十条路少一两条路,还有2000万条生命。平均每条生命每年可贡献3分5厘米的银子,相当于14元左右。为什么皇帝不降旨扫空汉人?关键是这14元。
我不知道农业能比牧业提供多少税。即使牧业对军需和国用没有贡献,汉人生命的价格也只有14元/年。换句话说,汉人从皇帝那里买了自己的生命,每人每年赎金14元。这笔交易隐含的前提是平民的生命不属于自己,暴力统治集团有最终决定权。
两年后,同样的事情又在开封重演了。在征服汴梁(今天开封)的前夕,蒙古将军迅速派人向皇帝请示。建议:“金国人长期抵抗。我们的士兵大多受伤。在城市下面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屠杀城市。”建议是有根据的。根据成吉思汗时代的规定,如果敌人在攻击城市时抵抗,他们将拒绝生命。城市破裂后,他们必须屠杀城市进行报复。
[img]798943[/img]
听到这个消息后,耶律楚“驰入奏”,对皇帝说:“士兵们辛辛苦苦了几十年,难道不想要土地和人民吗?有了土地,却没有人,土地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比较空洞,压不住皇帝的杀心,“皇帝犹豫不决”。于是耶律楚材实际地说:“能工匠,厚藏之家,都聚集在这里。如果都杀了,以后什么都得不到。皇帝同意了这一说法,下诏只杀了姓完颜的人,剩下的就别问了。因此,开封市147万人获救。
我还看到了更详细的对话记录,但我一时想不起来源。我记得耶律楚材报告了开封工匠每年能生产的弓箭和盔甲的数字,并与蒙元的年度军需进行了比较,扎实证明了他们对国家的用途。在计算了它的用途后,皇帝同意饶人民一命。
当然,从来没有救世主,也不能依靠神仙皇帝。人民的生存权,就像牛、羊、猪、鸡的生存权一样,归根结底,他们仍然用肉、蛋、牛奶和皮毛来交换,具体到某一品种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依靠相对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来竞争的。耶鲁楚材先生的角色只不过是帮助皇帝认识到汉族的真正价值,纠正其他错误的估计。
原来是在中国元朝 汉族人的生命如此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