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怕“夷”是一种传统。无论是晚宋还是晚清,政府官员都以“恐夷”而闻名。
然而,民间往往比恐惧更讨厌“夷”,尤其是民间武装。他们不怕夷,甚至喜欢和夷敌竞争。从晚宋到晚清,从宋江征辽到义和团大战八国联军,民间武装部队不时跳出来挑战“夷”,不怕牺牲。
[img]796650[/img]
在这些“内忧外患”时期的中国农民起义史料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尴尬的现象:
一旦这些义军得到政府的支持,他们就敢于做任何事,任何敌人都敢于战斗。
宋江征辽正史记载不多,民间传说和《水浒传》讲的比较多,是真是假还有待研究;然而,晚清的“义和团大战八国联军”几乎不在同一时空隧道,但确凿的历史资料描述了他们的勇气——
“拳匪相信枪弹不伤之妄,遇到战争,竟冲头阵,联军御以洋枪,死者如风驱草。是后队存区之数,还不怕死,突然也中弹而倒”。
义和团的英勇,就像他们的无辜杀戮一样,吓坏了西方军队。然而,这样一个英勇的义和团也有一种恐惧。他们害怕什么?害怕政府官员。
那些不怕死的义和团领导,到了清政府官员面前,立刻矮了一半。
据史料记载,义和团山西首领在山西巡抚玉贤面前毕恭毕敬,称赞他为“清官”。义和团河北首领李来忠于清朝大员——义和团只反洋人,不反朝廷。
[img]796651[/img]
当慈禧太后肯定义和团的“爱国行为”,奖励义和团几车瓜果梨桃攻击大使馆时,这些义和团员勇往直前,以生命为代价报答慈禧太后的“水果”。
为什么义军的勇敢在自己的君主面前消失了?
梁山和义和团等义军的“勇气”有些“不可思议”,但我认为这正是中国“内忧外患”时期民间武装爱犯的共同问题——有胆打狼,无胆杀狗。
就像宋江起义一样,你连“虎狼之师”契丹都敢打。为什么你不敢摧毁“鸟皇帝”?至于义和团,拿着热兵器的外国军队吓不了你。为什么他们在一半还拿着剑的政府军面前投地?
要解决这个“勇气”的谜团,我们必须仔细研究他们的“勇气”是什么?此外,我们还应该分析“勇气”背后的“知识”的作用。
宋江造反,犯了一个“义”字,“为天行道,除暴安良”,隐藏了一个“忠”字,然后“聚义厅”变成了“正义堂”——忠是他们的勇气,忠是头等大事,这是他们最大的勇气——“为皇帝做事”。
义和团在这一点上和宋江差不多。他们从“装神弄鬼”开始,但最大的勇气不是虚拟的“莲花圣母”,而是现实中的“老佛爷”。他们的第一个愿望和动机是得到太后和清政府的认可。
[img]796652[/img]
义和团在警告《国闻报》的曝光中明确宣布“我皇即日复大柄,义和神团是忠臣”。
由此可见,义和团最初的自我定位是清朝君主的好奴隶。义和团的死敌不是政府,而是外国军队。“扶清灭洋”的中心思想与“为天行道”的中心思想相似。
翻看义和团历史的最后一页,即使“扫清”和政府翻脸,主要矛盾也不是针对政府的。第二次起义后的“新义和团”做了什么?他们没有攻击政府,而是走了一条与“老义和团”一脉相承的老路——烧洋。他们的“最辉煌成就”是瞄准教堂——焚烧威县张家庄教堂,杀死法国天主教神父。
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他还能怕什么?@ 恐怕义和团和凉山的问题不是“勇气”的问题,而是“认识”的问题。
[img]796653[/img]
水泊凉山的英雄们,义和团的英雄们,他们不知道“反对什么”是拯救国家的基础。他们不明白,外敌在自己的国家为所欲为,是自己的腐败政府。这个道理,血的教训也没有换来思想意识,可以说“死不明白”。
在中国传统社会,2000年来一直保持不变。有些人“无知”,有些人“无知”。无知的人不敢行动,无知的人敢于战斗,但他们的大脑并不先进,@ 整个社会除了被利用之外,还是被利用之后,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后退”。
不幸的是,他们的“勇气”!
梁山与义和团勇气谜:为什么没有勇气反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