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中的一些兵马俑头上有一个罕见的发髻,偏向于头顶的一侧,这与汉人的服装习惯大不相同。通过比较历史文献和考古记录,作者大胆推测,梳理“弯曲发髻”的兵马俑与中国南方的楚文化有着微妙的联系。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的母亲米(秦宣太后)正是楚人。兵马俑可能是后者主导时期的产物。
“歪”的武士不像汉人
古人作为一种民间习俗,一直高度重视头部的各种服饰。就秦人的衣服颜色而言,他们总是提倡节俭和奢华。在《荀子强国》中,有“侯问孙青,进秦怎么样?孙青说:。。入境观其习俗,人民朴素,声乐不流污,服装不挑”的记载。参照这句话,秦俑头顶的一侧梳着一个弯曲的发髻确实是一件典型的奇装。
[img]796804[/img]
歪发髻的形象往往与丑角有关。在中国西南省,一些面具艺术家会把古代祖先捏成“梳发髻、眉毛、牙齿、面部特征障碍”。
虽然不能说梳“歪发髻”的人真的是“丑”,但至少可以反映出他们和汉人在风俗习惯上的一些重大差异。无论如何,“歪发髻”这种奇怪的发型在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史上找不到多少痕迹。
[img]796805[/img]
经过努力探索,这个谜团有了新的发现。在《皇清职贡图》一书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土人在右边,汉种在中间”的明确记载。
土著人是指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一些被称为“土著人”的少数民族。换句话说,头顶偏向一侧的“弯曲发髻”的真正来源应该是汉族以外的“土著人”或与“土著人”有血统关系的人。换句话说,如果你想找到兵俑“弯曲发髻”的根,你应该从“土著人”或与“土著人”有血统关系的人那里找到。
有了“土人”的大方向,我们可以去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关于“歪发髻”的线索。不久,人们从《贵州通志卷七》中找到了镇远等地的苗族人。有梳“偏发髻”的记载。在吴家翠的《苗族服饰》一书中,有各种关于贵州“歪发髻”的文字和图形资料。“歪发髻”的发源地似乎就在这里。
在1984年7月出版的《楚文化考古大事》一书中,有“湖北江陵马厂一号楚墓发现墓主梳有偏髻”的材料。材料说明:“墓主...头发乌黑,梳有偏髻,仰身直肢埋葬,手脚用锦带捆绑。”这里的“偏髻”和“歪髻”的意思是一样的。@ 在湖南罗子国芈姓楚人的墓葬中,也发现了“偏髻”陶俑头像。
[img]796806[/img]
通过查阅记录,可以看出,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了梳着偏髻、束冠、长袍、腰系宽带的陶俑。山西省长治市还出土了一个陶俑,头顶左上方梳着“偏髻”。
陕西省铜川市出土的另一个泥俑头上也有一个“发髻”。可以看出,这些“土人”独特的“发髻和发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从苗族人到楚族人,从楚族人到楚族人,从楚族人到四面八方。果然,“发髻和发髻”出现在秦都咸阳: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位男性玉人头上梳着“发髻”。
此外,西安市文物局收藏的一批男玉人出土于阿房宫遗址,头上还梳着“偏髻”,各种王家礼器出土于阿房宫“北司”遗址。从阿房宫“北司”遗址发现的“米”字铭文来看,头顶梳着“歪髻、偏髻”,与楚地的习俗密切相关。
[img]796807[/img]
楚地少数民族的主体是三苗的遗产。其中,米姓家族一直是楚人的核心。秦惠文王的爱妃米氏是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的生母。
据《汉书》记载,阿房宫是秦惠文王修建的,未成而死;随后,米(秦宣太后)执政41年。如上所述,大量皇家玉器和楚苗式“歪髻、偏髻”玉人的出土,暗示阿房宫项目是由她主导的。同样,有“歪髻、偏髻”的秦俑坑也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始皇兵马俑之谜:兵马俑发饰隐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