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是北宋时期与大作家苏轼同名的著名诗人。他懒惰、疏散、潇洒、不羁。他的词格律严谨,语言优雅华丽,尤其擅长叙事。他的作品在后代优雅的诗人中被尊为“正宗”,影响深远。也许是因为他的个性,他留下了很多有趣的轶事,其中最著名的典故之一是当时宋徽宗和一代著名妓女李师傅之间的故事。
[img]794321[/img]
周邦彦雕像
相传周邦彦又高又帅,是个漂亮的男人。他也很喜欢美,和当时汴京著名的青楼花魁李师师关系密切。李师师不仅外表漂亮,而且擅长唱歌跳舞。因此,当时汴京的权贵们都在争夺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就连当代皇帝宋徽宗也青睐李师师,经常溜出宫殿与她见面。有一次,宋徽宗生了一点小病,李师师以为他不会来,就悄悄约周邦彦见面。没想到,周邦彦刚到,宋徽宗也来了。紧急情况下,周邦彦钻到床下躲了起来。宋徽宗给李师师带来了刚刚进贡的新鲜橘子,两人聊得很开心。躲在床下的周邦彦听到了这一切。宋徽宗离开后,他把听到的内容写成了一个词,叫做“少年游,刀如水”。李师师非常喜欢这个词,所以他笑了。
但后来李师师在与宋徽宗缠绵时,却在不经意间唱出了这首歌。宋徽宗一听就知道他是来李师师家的,于是问这个词是谁写的,李师师不敢隐瞒他,便说实话。于是宋徽宗将周邦彦贬出汴京。宋徽宗去李师师家时,她不在家。宋徽宗等了一会儿,才看见李师师红着眼睛回来了。在宋徽宗的追问下,李师师说其实是送周邦彦出城的,他还写了一首名为《兰陵王·柳》的歌。听了李师师唱的歌后,宋徽宗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词,于是赦免了周邦彦,并要求他担任大盛府提出的专门管理舞蹈的官职。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有待探讨,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邦彦的才华和宋徽宗的用人智慧。
周邦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浪淘沙慢·小阴重》是由偶尔北京送名词人周邦彦创作的鄂一首词,被选入《宋词300》。这个词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其中“浪淘沙慢”是写词常用的词牌名,而“小阴重”才是这个词的真名。这个词的主题是伤春感怀,全词分为三阙,上阙写的是回忆当年的季节和折柳告别。中阙写道别后的想法和感受,而下阙写的是,虽然有抱怨,但不是抱怨人,而是抱怨春天不与人见面。
[img]794322[/img]
配图为《浪淘沙慢》
让我们详细看看这个词的内容。首先是上阙:在一个阴云密布、雾蒙蒙的早晨,南街的马车正在等待出发,东门外的宴会已经停止。柔嫩翠绿的枝柳正轻轻拂过人的脸庞。另一方面,我用手捂住脸擦了擦眼泪,亲自折断了送别的杨柳。想起汉浦分手后,她就像远去的鸿雁一样,不知飞到哪里,很久没有消息了。主要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清晨寒冷孤独的场景,衬托出诗人凄凉悲伤的心境。
之后是中阙:我深情地看着空灵而遥远的世界。在这个寒冷的季节,我只能独自品尝漫长夜晚带来的孤独。感叹世界上最难忘的事情是离别的痛苦。我手里拿着的玉杯里的酒还没喝完。我只希望天空中的残云能留住从西楼落下的明月。中阙延续了上阙悲伤的场景,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离别。
最后,下阙:丝绸衣带已经褪去光泽,刺绣被子也叠在一边。连锁店已经解开,老人的香气早已消散。我唱了很长时间的抱怨歌,玉壶被我敲了一下。可恨的是,春天没有人见面。只有满地的梨花被用来装饰夜晚。下阙连续使用了五种被破坏的东西,讲述了离别的痛苦对人们的折磨,也达到了深深的怨恨。
北宋诗人周邦彦菩萨
《菩萨蛮梅雪》是北宋诗人周邦彦在《玉词》中收藏的作品。这个词的名字叫咏梅雪,其实是通过咏梅学来表达自己的羁旅别情,暗示着飘零不偶的情绪。
[img]794323[/img]
《菩萨蛮梅雪》
这个词总共有八句话,可以算是场景,也可以算是情感。其中,场景中的寓情,情以景见。词句上下呼应而无痕,场景浑融而不辨,工巧而浑成,堪称工巧作品。
至于作者周邦彦写这个词的背景,那是新旧党争夺最激烈的时期。就连安静的太学也成了两党的角落。在周邦彦入学之前,一位名叫于凡的太学生抱怨太学教学不公平。因此,新党利用了这一普通纠纷,引发了轰动一时的大案,导致太学内任教的老党成员流放或下狱。从此,新党占领太学,其理论成为太学的标准教材,任何违反新党利益的理论都被视为异端邪说。教授必须按照王安石的解释讲课,学生必须按照王安石的理论参加考试,任何对此不满的言论都会被无处不在的眼线发出。这就是周邦彦柄身的太学。身处其中,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自己难免会有身处寒冰地狱的彻骨寒意,才会写出这个词。
虽然这个词表面上是关于咏梅雪的,但如果你仔细欣赏,你会发现这个搜索词实际上是关于作者表达羁绊和旅行的爱,这意味着一种偶然的情感。一开始大量渲染,雪岸苍苍。其中还引用了柳永《八声甘州》这个词,温柔耐人寻味。
周邦彦与宋徽宗、名妓李师师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