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古尸“凌惠平”出土后,连云港博物馆邀请国内著名专家聚集在香港城市,试图解决古尸上的各种谜团,如凌惠平身份、棺材里的液体等,三个棺材的尸体都腐烂了。为什么凌惠平能留在脸上?
2002年7月7日下午4时多,一名挖掘机司机在连云港西南郊区通往海州石棚山风景区约7公里的花园路基施工现场,挖出一系列整齐厚实的垂直木板和一个完整的棺材,并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得知消息后,市文化管理办公室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从墓葬形式判断为汉代墓葬。除施工损坏的一小部分外,其余部分保存完好。
[img]788364[/img]
整个墓结构为一穴两棺四棺墓,南棺室内棺材为4号棺材,北棺室由南向北依次为1号棺材和2号棺材(男主人“东公”棺材)、三号棺材,四具棺材保存完好。
7月9日,在连云港博物馆,当工作人员项剑云用钢钎撬开3号棺材盖时,一具古尸从棕色棺材液中漂浮起来,博物馆立刻沸腾了。
尸体皮肤新鲜。经医生和考古学家鉴定,尸体为女性,身长1.58米,年龄约50岁。棺材里的文物里有一个边长1.3厘米的青铜印章,是一个栩栩如生的龟纽扣。印章上清晰地刻着“凌惠平”,确定了女尸的名字。当时发掘出土文物81件。但是这具千年古尸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谜团。
连云港市双龙汉墓古尸属于马王堆类型的湿尸,是继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和湖北荆州汉墓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汉代湿尸。这种类型的古尸非常罕见,具有突出的科研价值、历史和现实意义。但有四个谜团没有人能解决。
自“凌惠平”出土以来,对其确切身份的猜测一直令人困惑。
同一墓葬出土的男主人棺材里也有一个方形龟钮青铜印,略大于“凌惠平”印,但字迹模糊,无法辨认。男棺材的棺材板内刻有“东公”二字。
[img]788365[/img]
根据辞海的解释,“东公”是一个著名的人。从出土木条的文字记录分析,当时“东海太守”、“河南太守”等地方官员派官员参加葬礼,不难看出男主人是地方官员。
汉代只有年薪300-2000石的官员才能使用龟钮青铜印。所以“凌”家的地位至少在太守以上。但是为什么“凌惠平”也用龟钮青铜印呢?考古学家说,中国西汉时期有女性封侯制度,“凌惠平”也被封侯吗?
如此完好地保存了2000多年的“凌惠平”遗体,可以说是一个极其罕见的奇迹。
与马王堆女尸相比,马王堆女尸墓规模宏大,棺材内积液不多。棺材外的六面也被1000多公斤木炭包围,然后是成分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氧化铁的白膏泥层。此外,厚厚的堆土比连云港墓地具有更好的保存环境和条件。
连云港墓葬很简陋,棺材板上只有一层白泥,没有木炭,不可避免地对土壤有一定的影响,但为什么棺材里的女尸能保存得更好呢?
[img]788366[/img]
而且,在同一个墓葬中,同样的环境和封闭条件,为什么其他三口棺材只有零星的遗骨,只有“凌惠平”才能有“驻颜有术”?
“凌惠平”不腐与棺材里的棺材液有关吗?但是这些液体是在葬礼上注入的,还是长时间渗入的地下水?目前还没有定论。
根据连云港第一医院用大型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棺材样品的分析,发现其pH值为7.55,呈弱碱性。棺材液还含有血红蛋白,与长沙马王堆墓中pH值为5.18的酸性棺材液完全不同。“凌惠平”能在适合细菌生存的碱性棺材液中保持不腐烂是另一个谜。
从出土的文物档次来看,凌惠平和“东公”的地位并不低,但墓地很简陋,出土的文物数量相对较少。与辛追的3000多件陪葬品相比,双龙汉墓的文物很少。
考古学家项建云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各种迹象表明,墓葬应该在匆忙中进行,给人的感觉是当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img]788367[/img]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凌惠平夫妇匆匆下葬呢?
博物馆馆长刘正表示,他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吸引更多的关注,解决这些永恒的谜团。
汉代女尸2000多年不腐烂 像活人一样驻守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