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思想影响思维,思维引领行动,行动创造奇迹。在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典范。他曾释放290名死囚回家过年。事实上,李世民的仁慈和美德受到了一位大胆县官的启发,他的名字叫唐林。
[img]776711[/img]
唐林(601-660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年轻时名声大噪。武德初年,王子李建成先在东宫典书店工作,然后成为右卫带领王府铠曹参军。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王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受此牵连,唐林被送往山西万泉县担任县城。
唐代,一个县的最高长官是县长,县城是县长的佐官。他的职位仅次于县长。他主要负责文件、粮仓和监狱,实权很大。从北京官员到当地官员,唐林没有抱怨,也没有气馁。相反,他试图帮助县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受到了县长的高度重视。
贞观初年,唐林发现县监狱里有十几个诚实的农民。当他问的时候,他知道“他们都是因为没有内赋而被囚禁的”,也没有按时纳税。唐林很同情他们,一直在努力“拯救”他们。明年晚春,连日春雨,进入一年一度的耕种季节,唐林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释放十几个农民,让他们参加春耕。
为此,唐林对县长说:“这些囚犯家里有妻子和孩子。如果他们在这个时候推迟耕作,秋冬就没有食物了。他们的家人怎么能活下去?请让县长让他们回家务农。”县长担心他们会借此机会逃跑,像拨浪鼓一样摇头。唐林看到这一点,拍了拍胸脯说:“县长,你不必担心这件事。如果发生了什么事,这与你无关。”县长没有发表声明,但他以假期的名义回到了家乡。
[img]776712[/img]
县令不在,唐临作为县城主持工作,于是“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定:农事毕,均归系所”。毕竟,未经允许将囚犯释放回家是一件冒着巨大风险的事情。唐临与十几名囚犯达成协议:回家种地后,立即返回县政府办公室报到。每个人都应该信守诺言。唐临“性宽仁多恕”的仁德之举,“囚感恩,至时毕集县狱。知名的临由”。唐临一举成名,成为“感动大唐”的候选人之一。
既有思想,又有政绩,既标新立异,又敢作敢做,感动了一大群人,教育了一大群人,救了一大群人。唐林的大胆事迹很快传到了长安、朝廷和李世民。很快,李世民将唐调到北京,让他担任侍御史。后来,他奉命将节日带到岭外,追究交州刺史李道彦处理的不公正、虚假和错误案件。这个数字真的很惊人。有一段时间,唐临名声鹊起,后调任黄门郎,封银青光禄大夫。
唐临的事迹,特别是囚犯回国务农的行为,对李世民很有启发。皇帝能做的事,做得更好。后来,李世民也向唐临学习,进行了一次尝试。根据《旧唐书·太宗纪》,贞观六年(632年)12月,李世民还向唐林学习,“记录囚犯,290名死者在家,明年秋末被判刑”。明年秋天,囚犯们“按时到达”。李世民很高兴,都原谅了他。《资治通鉴》还载,贞观六年(632年)十二月,“帝亲录系囚,见死者,闵之,即使回家,秋来也会死。仍然是天下死囚,都纵遣,使到期的来诣京师。”
[img]776713[/img]
李世民此举,成为历代帝王仁德政治的典范,雷动一时,万古流芳。这种关心苍生、体谅百姓的宽广胸怀,不能说是受唐临的影响。李世民死后,唐高宗李治就位,因才任命唐临为大理卿,负责监狱和诉讼。受唐临影响,李治还“亲录囚徒”,并对唐临的一些做法表示感叹。唐临活了六十岁,影响了两代帝王,最终彪榜青史。
解密:谁启发唐太宗特赦290名死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