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是南京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在明孝陵方城隧道出口正面的石墙上,刻着七个楷书大字“这座山太祖的坟墓”。据说在中华民国初年,游客们经常好奇地问明太祖的坟墓在哪里,所以当时的管理人员在宝城醒目的地方刻下了这七个字来回答游客。现在,让游客好奇的是,这七个字中的“明”是故意写的还是错的?
[img]773660[/img]
这必须从明朝的国家名称开始。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中,明教与元朝形势不相上下。此外,小说中的几个人物也与历史人物重叠,如精心策划的朱元璋、勇敢忠诚的常遇春、布袋僧彭莹玉等。那么朱元璋的国家名称真的与明教有关吗?
根据历史学家吴汉的观点,“大明”的意义确实来自于明教。明教是由波斯人摩尼创造的。唐延载于第一年传入中国,因为他崇拜光明,也被称为明教。明教对社会底层压迫和剥削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相信,明王的诞生可以改变社会现状,过上美好的生活。
元朝末年,明教利用这一点,在广大贫困农民中传教,准备武装起义。直到11年,元朝才征用15万民夫修建黄河。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即将治理的河流中埋葬了只刻有“莫道石人一只眼,这件事一出天下反”的独眼石人,散布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预言。
[img]773661[/img]
已经改变主意的河工挖到石人后,跑去告诉对方,起义顺势爆发。之后,刘福通把韩林儿当成了小明王。后来,朱元璋势力强大,命令廖永忠将小明王带到自己的军队。途中,小明王的船沉了,韩林儿死了,朱元璋立即称帝。
“大明”的国名是从小明王那里继承下来的。这意味着朱元璋是明王,其他人不合法,有助于稳定人们的心。此外,“明”字代表光明,“分离”字代表日月,这表明明朝的国家财富就像太阳一样永远闪耀,就像月亮一样永存。
基于这些因素,有一种说法是,“明”这个词是如此的含义,以至于清朝统治者禁忌他们在字体上写文章。康熙皇帝在《康熙字典》中有“洪武正韵”、“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这句话都以“明”为“明”。
康熙虽然称赞朱元璋的文治武功超过唐代宋祖,但用“明”的意思是清朝取代明朝是“日月代明”,“明”有月无日。怎么才能光明?“”字应该是无光黑暗的意思。
[img]773662[/img]
但从汉字的发展演变来看,这种说法似乎牵强附会。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了“明”字:“照片也是。从月,从尴尬。明,古文从日。“尴尬”是窗户的形状,象征着月光通过窗户进入房间,达到照明效果。也就是说,“、“明”都是古字,后来演变成“明”和“明”同时使用,但现在“明”作为“明”的异体字,只在书法家等小范围内使用。
孝陵博物馆藏有明正德时期太监马璇的墓志铭,上面清楚地刻着“故司设监”、“有年”字样也用“明”字样,甚至建国后立的明孝陵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也用“明”字样。
探究:明孝陵[明]字写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