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是明史上著名的奸臣,崇祯皇帝一上台就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势力。他死前被宣布犯罪,被分配到凤阳,死后被破碎的尸体和悬首示众。崇祯上台后,对魏忠贤的一系列处置不仅给当时黑暗政坛带来了一些新鲜空气,也赢得了圣明之君的欢呼和赞誉。然而,当李自成兵临城下时,满朝没有人能站出来为皇帝分忧解难。崇祯在北京破前夕下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墓址选在魏忠贤生前早已乐观的香山碧云寺,这是为什么呢?
每次读历史到此为止,作者总是感到惊讶和冥想。令人惊讶的是,在李自成士兵临近的关键时刻,崇祯并没有把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派遣将军上,而是有闲暇去做一件与御敌守城无关的事情;沉思的是,为什么崇祯突然改变了打倒和否定魏忠贤的初衷,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成就,出人意料地收集了他的骨头,修建了他的坟墓和纪念碑。
[img]773743[/img]
临死前,明朝宗特别告诉崇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即将死亡,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魏忠贤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这与个人个人感情混杂在一起,但最重要的是他意识到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断,特别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奖惩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在关系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场上,他表现出了深刻的正义和远见。
从内心来看,魏忠贤为了巩固个人权力,不可避免地有党同伐异、残忍恶毒的罪恶一面。然而,从曾经排斥众议、大胆利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诽谤的熊延碧,不偏袒、果断罢免宁锦一战中无法退缩的袁崇焕,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诸多方面,可见他仍然关心国家,强调原则。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稳定。这种能力、勇气和成就应该得到认可和肯定。
[img]773744[/img]
崇祯即位时,海内难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魏忠贤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他有处理军国大事的经验,把握动荡时局的能力。虽然他无法扭转国势衰退、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他不会在短时间内崩溃。然而,崇祯为了整顿内政,平息民愤,报仇雪恨,独掌大权,通过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彻底消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能静静地一举铲除魏忠贤,一直是崇祯自我标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因为他过分欣赏自己的才能,过分迷信自己的能力,他才从自信变得自负,最终变得任性。魏忠贤死后,崇祯使用了倡导儒家思想的东林党人。然而,当中国动荡和边境危机存在时,那些擅长空谈和治国的文人儒家思想能做些什么?杨鹤对民风彪悍的起义军实行“招安”,袁崇焕与狼子雄心勃勃的皇太极私下“和谈”,都表现出东林党人的庸俗、懦弱、酸腐、无能。
崇祯虽然野心勃勃,努力工作,吃零食,但他既没有治国之谋,也没有任人之术。此外,他严厉、怀疑、多疑,经常谴责、问罪、砍头、凌迟,他的残忍和冷酷比魏忠贤要好。崇祯不相信文武百官,也频繁调整干部。十七年间,他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和五十个内阁大学士。这种沉默、如履薄冰的高压局面,导致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无奈之下,崇祯不得不培养私力,重新利用大量腐朽无能的太监宦官,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
[img]773745[/img]
崇祯十七年3月14日,也就是他在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绝望中听到太监曹华春说的“忠贤若在,时事不会到此为止”,终于明白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刻含义。国难当头,非常时期,个人恩怨和个人私欲应该暂时放一放吗?毕竟,国佐永存,无论何时都是最硬的道理。在醒悟的同时,也让无法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埋葬魏忠贤遗骸,无疑是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康熙四十年来,魏忠贤墓被康熙皇帝命令夷平,这是后话。
为什么崇祯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夕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