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两岸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雍正文物展吸引了70多万观众,其中雍正皇帝的服饰更是引人注目。
[img]771303[/img]
皇帝的朝服历史悠久
在我国,皇帝的朝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已有。《格致镜原》记载:“黄帝始剥皮衣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衣以象地”,“乃染五采为文章,以表贵贱,于是贡冕衣服之兴”。此后,历代相袭,认为衣冠制,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清朝入关前,太宗组织群臣学习《金世宗本纪》,警告群臣不要学习汉人的坏习惯。从北魏到辽金元,“所有改变汉服的人都会死”。若致满洲衣冠,效汉人服装制度,宽衣大袖,左佩矢,右弓,仿佛把左手交给别人,“等别人切肉后再吃”。认为汉衣冠不适合满人常骑射的生活,因此创建了一套既符合自身民族特点,又有利于骑射的冠服制度。
清朝的朝服无与伦比
在清代冠服制度中,天子的服装是最复杂、最严肃的。当然,其工艺优良,材料优良,价值高贵是无与伦比的。根据皇帝的服装,根据其不同的场合和功能,大致可以分为礼服(包括端罩、贡服、冬服和夏服)、吉服(包括端罩、贡服、龙袍)、常服、行服、雨服五大类。颜色、材料、功能、出席场合、装饰等各种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以清朝皇帝的朝服为例,作者简要介绍一下。
[img]771304[/img]
清朝皇帝的朝服也叫朝袍。它和龙袍的区别在于:一是龙袍没有披领,朝袍有披领;第二,龙袍是连衣裙的四开裙袍,而朝袍是连衣裙的裙袍。皇帝的朝服分为冬服和夏服两种。冬装是皇帝在秋冬中朝祭时穿的柿蒂形、圆领、马蹄袖披肩右翻领、衣服不相连的裙子。有明黄、蓝、红、月白四种颜色。有两种制作方法:一种是披领和衣服,俱表以紫貂,袖端为薰貂。上衣两肩前后五爪金正龙各一条,衣前后并列十二章。用十二章装饰清代天子的礼服和吉服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十二章”是: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水藻、火、粉米、富。因为传说“日、月、星”可以“普照天下”;“山”取其仁,可仰也;“龙”取其能变,能兴云作雨;“华虫”取其“文采昭明”;“宗彝”是宗庙尊者,表示“不忘祖先”;“藻”是一种有图案的水生植物,取其“有文”;“火”取其“炎”取暖;“粉米”取其“养人”;黑白两色的“福”形成斧形,象征“权威”;“富”用青黑两色绣成弓相背的形状,象征着“见善背恶”。
因此,用“十二章”来装饰天子的礼服,象征天子“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如日月之明,四面八方限制”。衣服下面有褶皱(折扣),褶皱上有五爪金行龙六,其间有五色云。这件朝服是皇帝从11月初一到次年正月十五元节祭祀时穿的。
[img]771305[/img]
第二,披领和袖子都是石青色的。长袍边缘为片金加海龙皮缘。上衣两肩前后五爪金正龙各一,腰幕五爪金行龙五,翻五爪金正龙一。下有褶积,褶积前后五爪金团龙各九。金正龙二、行龙四、披领五爪金行龙二、袖端五爪金正龙一并列十二章。其间饰以五彩云,袍下为八宝平水。这套冬装是皇帝在十一月初一和次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后秋冬祭祀时穿的。皇帝根据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时间选择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朝服。大朝时,皇帝穿着明黄色的朝服;南郊祈谷,常常穿着蓝色朝服;东郊朝日穿着红色朝服;夕月穿着月白朝服。
皇帝的夏装大致类似于冬装,是皇帝春夏朝祭时穿的,但它的颜色略不同于冬装。夏装只有明黄、蓝、月白三种颜色,其功能场合与冬装相同。只有一种制作,披领和袖子的颜色,衣服的形式和图案与冬装的第二种类型相同,但长袍的边缘沿着金边缘,根据温度的变化和缎子、纱线和单一的嘴巴。
在古代繁荣的时代,它创造了一个庸俗的世界,没有滥用,没有懒惰。皇帝的衣服,其材料、工作和繁荣都是至高无上的,甚至在清朝。然而,过去代表皇帝至高无上地位的朝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古代文化遗存,它已经成为研究古代文化、政治、经济和工艺的文物。
揭露皇帝的朝服不是龙袍 揭开清帝无与伦比的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