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眼镜是一种椭圆形的透镜,由岩石晶体、玫瑰石英、黄玉和紫色晶体制成,与中国北方仍然流行的水晶眼镜几乎相同。但价格很贵,普通人绝对买不起。那么,如果你近视了怎么办呢?下面的文章将引导你通过古代解密!
据记载,眼镜最早出现在南宋,发明家可能是南宋狱官的历史。当时,人们认为戴眼镜是尊严的象征。制作框架的龟甲被认为是一种神圣而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镜头的材料来自各种珍贵的宝石。人们戴眼镜往往不是为了增强视力,而是为了展示尊严,给自己带来好运。
[img]770310[/img]
网络配图
人们很少注意眼镜的实用性。此外,这种眼镜很有价值,很难制作。眼镜在古代不受欢迎。据估计,当时的眼睛不是用于近视的
在古代,大多数人不读书,也没有多少人能负担得起读书。只有家庭条件好或地位好的人才能负担得起读书。即使他们读书,他们也很少花时间读书。头悬梁和锥刺股的学者很少,这决定了古代没有形成近视的环境,近视的风险和概率都很低。
古人写的毛笔比较长,眼睛离字很远,写的字比较大,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古人读私立学校,没有现在的黑板,看黑板不会有困难,不用想办法治疗近视。
此外,古代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时,学生们读的书很少,主要是四书五经。一本《论语》要读好几年。如果没有太多的书,他们自然不会近视。
[img]770311[/img]
网络配图
古人的生活节奏很慢,交通主要是骑马和步行,不用担心交通安全,近视的危害很小。古人没有眼镜,虽然看起来不好,但客观上可以防止近视加深,近视的危害很小。
古人行走、骑马不戴眼镜,对眼睛有预防近视的作用,古人近视很少,危害也很小,与其他疾病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定数量的近视,这也可以从一些历史资料和笑话中看出。明代有人写了一首嘲讽近视的打油诗,诗中说:“笑君的眼睛太奇怪了,子立身问谁是?
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捡柴枝。因为看着画壁磨鼻子,锁着书箱的眉毛。还有一个一般可笑的地方,吹灯烧伤嘴唇皮肤。”一首64字的打油诗,将在云山雾罩中生活的近视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眼镜似乎是解决近视问题的唯一途径。然而,眼镜发明较晚,应用较少。当时,它绝对是身份的象征。镜片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制成。材料稀少,价格昂贵。普通人买不起。因此,皇帝把它作为一件好事送给了大臣。
[img]770312[/img]
网络配图
公元1260年,马可·波罗描述了中国老年人戴眼镜看小字的场景。据说中国古代的眼镜是大椭圆形的,镶嵌在龟壳制成的镜框中,用铜眼镜的脚卡在鬓角上,或者用细绳子绑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
此外,当时的眼镜很贵。有一个记录,一个乡绅用一匹马换一副眼镜,或者用珍贵的黄金换。可以想象,当时的眼镜不仅稀缺,而且是昂贵的奢侈品,甚至是房东的珍品!
眼镜传奇:如果古人近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