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留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根据唐太宗“因山为陵”的埋葬制度,乾陵建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以北6公里的凉山上。凉山有三座山峰,北峰最高,南峰较低,东西对峙,乾陵高于北峰。乾陵的位置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img]769155[/img]
据说唐高宗登基后不久,就派长孙无极和太史令李春风为自己选陵地。两人同时看中了凉山的风水。凉山主峰直接插入天空,东隔乌水与九独山相望,西有漆水与娄敬山、歧山相连。乌、漆二水在山前相互拥抱,形成水墙,围住地中的龙气。梁山可以说是世界上罕见的“龙脉圣地”。但袁天刚驳斥了这一说法。袁天刚认为梁山似乎是风水宝地,但有很多不足。大唐龙脉从昆仑山分为过黄河,入关时,以歧山为首向东蔓延至九宗山、金粟山、崎岖山、尧山。唐太宗皇帝已被埋在九宗山,为龙首,唐高宗不能埋在龙首之前。此外,梁山是周代龙脉的尾巴,尾气必衰,埋在这里,恐怕唐江山不能保证。而且凉山北峰居高不下,前后两峰像女乳,恐怕阴气太重,女人掌权。
听了袁天刚的宏观评论后,高宗不知道如何决定。武则天知道了这件事。武则天小时候听父亲说她将来可以当皇帝,所以她建议高宗同意李春峰的观点。高宗同意了,第二天就传出了圣旨,把凉山定为陵园。
后来的堪舆家也普遍认为凉山有利于女主。难怪武则天死在洛阳,却要搬到陕西乾陵与高宗合葬,把凉山定为百年后的“万寿领土”。
[img]769156[/img]
群臣一时争论乾陵的定名。有人说太宗陵叫昭陵,高宗陵应该是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泽。后来,长孙无忌说:“凉山位于长安西北,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梁山是陛下万年寿域的天堂帝都,乾坤相合,陛下将是永恒的帝王。依臣之见,就定名乾陵吧!高宗听后很高兴,就把它命名为乾陵。《周易》中有乾为阳,坤为阴,乾为男,坤为女,凉山阴气弥漫,乾必有坤,看来“女主天下”是命中注定的。
乾陵墓建在山上。经过300多个日夜的紧张建设,主要工程直到公元684年8月才完工。高宗入葬后,乾陵建设项目继续。
陵园建设模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面城墙,四扇门,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如寺庙建筑。勘探表明,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南北墙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这座城市有许多辉煌的建筑,如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位朝臣,如祠堂、下宫等。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就像长安宫的地下版。
[img]769157[/img]
乾陵墓前有两块高大雄伟的石碑,西面是“圣记碑”,主要赞美唐高宗的成就,由武则天和唐中宗李贤撰写。现在,个别字的金迹仍然存在。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与“述圣纪念碑”相对的是“无字纪念碑”。无字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碑身雕有八条相互缠绕的龙,左右两侧各有四条。碑身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两侧各线刻有4.12米高的“升龙图”。碑座阳面线刻有“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无字碑显然是武则天在高宗去世时同时主持竖立的,应该是武则天提前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块功德碑竟然空无一字。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综上所述,主要有五种:一是功德大,二是自知罪恶深不方便,三是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四是称谓不统一不方便,五是相信佛教一切都是空的。这五种说法都是可能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
乾陵的巨大魅力不仅在于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两朝皇帝和一对夫妻皇帝的合葬陵,更重要的是,乾陵被考古学家公认为没有被盗墓贼光顾的帝陵。武则天的传奇生活中,她死后的陵墓也充满了谜团。
为什么武则天乾陵的阴气这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