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秦军无疑是勇敢的,连历史学家都称之为虎狼之师。他们崇尚武力,勇敢无畏,视死如归,吓坏了敌人。因此,秦军扫灭了六国。
[img]769905[/img]
(图片来自网络)
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规模宏大,栩栩如生,有两个令人费解的现象:第一,秦士兵没有戴头盔,有些士兵戴着麻布做的小圆帽,更多的士兵把长发放在头上,卷成一个发髻。其次,秦士兵的肚子微微凸起,现代人称之为“啤酒肚”和“将军肚”。
士兵在战场上生死拼搏,怎么能不戴头盔这样的个人防护装备呢?这无疑会增加士兵伤亡的机会和比例。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士兵不戴头盔显然与贫穷无关。韩非子透露:秦人听说要打仗,顿足赤膊,急不可待,兴奋得尖叫,根本不在乎生死。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赤裸裸,干脆脱下了唯一的盔甲。原来秦国士兵在战争中不戴头盔,是渴望杀死更多敌人,不怕战死的表现。既然你渴望杀死更多的敌人而不吝啬生命,你就不必戴头盔来阻碍杀死敌人的效果。秦国士兵在战争中不戴头盔,甚至脱下盔甲,表现出勇气和自信,这无疑会压倒敌人。
作为一个能征善战的士兵,肚子怎么会微微凸起?一般来说,作为一名士兵,在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和频繁的战场战斗环境中形成这样的体型并不容易。事实上,秦国士兵训练有素,战场上的战斗也很常见。问题在于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两军开战前,秦国士兵一般都要喝酒,酒壮英雄胆。酒到微醺,豪气胆量徒然升起,打起仗就不怕生死。难怪古书会写道:微醺的秦国士兵光头赤脚,坦胸露背,英勇无比。他们左手拿着头和武器,右臂下拿着俘虏,疯狂地追着对手。与秦军相比,六国军队就像婴儿遇到了大力士,胆小的丈夫遇到了猛士,双方的战斗就像一个关键的力量击中了鸟卵。只要遇到这样的老虎和狼的士兵,任何军队都无法生存。
秦国士兵真的有什么神功,比如金刚盖铁布衫吗?不!秦国士兵不惜一切代价勇敢杀敌的主要动力是获得军事功绩。
[img]769906[/img]
商鞅的两次改革都针对军队进行了改革。最重要的两点是:“颁布法律,制定连续坐法,轻罪重刑;奖励军事功绩,禁止私斗,颁布军事功绩奖励20级制度。”根据商鞅建立的军事功绩授爵制度,行军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将根据军事功绩的大小给予奖励。即使是秦朝的宗族也是如此。宗族没有军事功绩的,不得列入宗族簿,不得有头衔。
秦国士兵只要获得敌人“甲士”(军官)一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
、一个地方有几个仆人。杀戮的第一级越多,获得的头衔越高,奖励越重。证据是敌人的第一级。
如果一名士兵在战场上赢得了两名敌人的“甲士”,他的父母可以立即释放他作为囚犯。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她也可以成为平民。若军功突出,年薪不低于450石粟米,可衣食600户租税,也可养士(自己的家臣和武士)。二十级爵位(彻侯)年薪1000石粟米,约30750公斤,对应将军的职务。打一场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
在军队中,头衔是不同的,每顿饭甚至吃不同的食物。获得三级头衔的有一桶精米、半升酱汁和一盘菜汤。两级头衔只能吃粗米,没有头衔的普通士兵只能填饱肚子。同样,对士兵的惩罚也很严厉。
军有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的,处以以下刑罚:“身杀家残,男女公于官”。“什伍连坐”规定:一伍中有一人逃跑,其余四人将受到惩罚。如果能立功斩首敌人,可以免除刑罚。“百将”、“屯长”带领兵卒在作战中得不到敌人第一级的,“百将”或“屯长”将被杀。如果“百将”和他的100名兵卒或“屯长”和他的50名兵卒能得到33名敌人第一级,即使满了朝廷规定的数量,“百将”或“屯长”也能升级为爵位。
[img]769907[/img]
由此可见,秦军的勇敢不仅是军功授爵制度的诞生,也是严刑重法的逼迫。问题是,这种“勇敢”不仅对敌人残忍,而且对自己的人毫不留情。根据考古发现,秦狱官“喜”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刑丘时发生的两起案件。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敌人一级。士兵B试图杀死士兵A,根据第一级,但被第三名士兵发现,士兵B被当场抓获。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挣一个首级而大动干戈。勇敢的人以生命冒险,不以良心冒险。
在一定条件下,秦军的“勇气”也很容易转化为“懦弱”。例如,由于资源有限,军事成就制度无法实施,例如,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没有获胜的可能性,例如,敌人有足够的物质诱惑。秦末黔首造反,秦军的战斗意志和不怕死的精神几乎消失了,降兵多如牛毛,似乎可以解释。利欲主导下的行为不能算是勇敢,只能算是绝望;胁迫下发生的行为不能算是勇敢,只能算是强迫梁山。因加官晋爵和严刑而产生的勇气,是不可靠的勇气,也不是真正的勇气。真正的勇气应该来自内心,目的高尚,不为物役,不受胁迫,不怕强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王淼之
婉如清扬)
揭示为什么横扫六国的秦国军队都有将军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