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最奇怪的帝王陵墓之一。最近,考古学家发现了秦陵地下的“军备库”,根据出土盔甲的整齐叠加,秦军的管理非常严格,不仅团队排列整齐,而且材料摆放高度集中有序。
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报道,最近的号码是K9801、试挖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的陪葬坑。各种迹象表明,这个陪葬坑很可能是秦始皇陵的一个大型“军备库”。
[img]763541[/img]
做一件石甲需要一年时间
K98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东南部内外城市之间,距今封土约200米,平面为长方形,主体部分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南北两侧东西端各有坡道。与四条斜坡门道一起,该坑总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是秦始皇陵园城墙内发现的最大的陪葬坑。试挖方出土了大量的石盔甲和石盔甲,用扁铜丝装饰,其中石盔甲约87领,石盔甲约43顶。
专家分析,石甲的生产应与当时的玉石加工工艺相结合:石材的开片和制作甲板的粗坯;基本形成的片体经过精心打磨;钻孔和抛光;装饰成型。通过实验,手工加工一件平均600件甲衣,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需要344-444天,也就是说,做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时间。墓葬坑内使用的盔甲和盔甲总数超过500万件,劳动量巨大,秦始皇陵的规模也可见一斑。
在这个巨大的坑里,估计有成千上万的石头盔甲和头盔,以及2号坑出土的马缰绳、青铜车马器件、青铜插头、箭头等军用装备文物,@ 专家认为,这个陪葬坑应该被确切地称为秦兵马俑地下宫的军备库。
秦军严谨的战服设计非常先进
埋坑出土的盔甲主要由前后两件组成,包括前甲、胸部和背部,有些还配备了肩部护套。据考古学家介绍,裙子不仅使用了更多的小盔甲,而且盔甲和盔甲之间的间隙也比盔甲大得多。这种独特的特殊设计使裙子上下翻动更加灵活,使勇士们穿着盔甲行军不受约束。
[img]763542[/img]
从石头头盔顶部到侧板下端的长度约为30厘米,直披肩,对颈部和肩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使整个头盔看起来更加完美。甲衣和头盔的设计充分表明,中国的军装设计在秦朝非常先进,不仅注重外观的美,而且注重实际战斗的需要。
考古学家根据出土盔甲堆叠整齐的情况判断:秦军的管理非常严格,不仅团队排列整齐,而且材料摆放也高度集中、统一、有序。
从出土文物的角度来看,兵马俑的质地与盔甲完全不同。显然,盔甲的石材加工工艺比兵马俑的土壤烧制工艺要精致得多。考古学家推断,秦军有严格的等级和待遇差异。
军官穿着鱼鳞盔甲和战马,也穿着石盔甲
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盔甲主要以皮革为原料。
据报道,出土的甲板都是用青石切割抛光的。甲板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包括矩形、方形、腰梯形、圆形、瓷砖覆盖、弧形、尖尾形等。每个甲板都有方形或圆形的孔,并用扁铜丝连接在一起。甲板未叠加边缘有抹边修饰甲板,未叠加角有抹角,使甲板的叠加更加贴合。这些盔甲形状精美,生产工艺精湛,但不是实用装备,而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理念,象征着地下“军备库”。
[img]763543[/img]
虽然这些石盔甲的抛光工艺相似,但它们的形状不同。秦始皇陵博物馆考古系副主任张卫星说:“就像鱼鳞甲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它非常精致。除了边缘抛光和表面抛光外,还有许多穿孔,包括圆孔和方孔。据专家介绍,鱼鳞甲一直被认为出现在汉代,由高级军官穿着。这一次,在K9801中发现鱼鳞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除了这些被发现的盔甲和头盔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战马上的背心和车马上的青铜部件。这些迹象表明,K9801埋坑的功能类似于一个大型“军备库”。
秦陵地下[军备库]曝光:出土石甲石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