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一百单八将的最终结果,那么宋江不投降会面临什么样的出路呢?其实很简单:一是维持现状,二是“取而代之”。
首先,所谓的维护现状,是以凉山为中心,辐射到周围的半幻想半现实特殊社会,但如果你仔细想想,乌托邦性质的小社会很难维持很长一段时间,随着凉山团队的不断扩大,饮食问题可以困难。
梁山早年在王伦的时候,大约有1000人。随着周围几座山的不断吞并,人数可以达到数万人左右。宋江攻打东平府时,曾向董平吹嘘自己有“10万雄兵,1000名猛将”。当然,古代战争夸大自己的兵力是很常见的。他不能完全相信,但还是有一半。
宋江传令在攻打东平府和东昌府前夕,将人马分配给自己和卢俊义,每人每马步军1万人,这不是双方负责接应的水军。如果按双方水军各5000计算,参战总人数为3万,包括守寨的其他士兵及其家属,此时梁山总人口应在4万至5万左右。此外,在之前攻打曾头市的战役中,东南、西北四路大军共有1200人,中后军各有5000人。这样,参战的马步军人数为22000人,负责接待的水军、留守山寨的士兵及其家属也不包括在内。
[img]761627[/img]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四五万人不生产,不交换,只喝酒吃肉,那么“吃”肯定会成为凉山的头号问题。长期以来,凉山解决生计问题的方法有两种:拦路抢劫和异地抢劫。
但这两种方法都不是长久之计。想象一下,如果梁山附近的道路上有长期的卡片,违法收费将持续数十年。如果你遭受一次损失,你会第二次被愚弄吗?第二个更好理解。按照他们的速度,方圆数的村庄和州县几年内必然会被他们抢劫。那么呢?眼睛只能放得更远,再打完,那就只有京城汴梁了。也就是说,梁山和大宋之间迟早会有决战,但即使大宋再弱,也不会等着烧眉毛吧?从长远来看,维持现状是不可能的。
所以让我们看看第二条路,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吗?是的,但宋江不想,或者不敢。这里说的不是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而是宋江的思想和精神的矮化。用孟子的话来说,这是“不,不。”
那么宋江当时的想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对话。第99回,他与抓住方腊的鲁智深进行了经典对话:
[img]761628[/img]
宋江道:“今吾师成功,回京奏闻朝廷,还可以当官,在京师图阴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的恩情。鲁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想找个净去处,安身立命就够了。宋江道:“我师既不肯还俗,便去京师住一座名山大刹,为僧首,也光明宗风,也报答了父母。智深听了,摇头喊道:“不要,要多也没用。只有一个人吞下尸首,就是强壮。宋江听了之后,默上心来,各不喜欢。
在这段话中,宋江首先让鲁智深成为首都的大官,但人们并不高兴;后来,他被要求成为县级和尚,在寺庙里享受官瘾,并被拒绝。我猜宋江此时一定很沮丧。他低头哈腰,甚至毫不犹豫地利用“皇家二奶”李师师的关系得到了这样一个安全的机会。然而,面对这个容易获得的名声,你可以一个接一个地拖着2000或8000。你根本看不见他们。为什么?
事实上,这很容易理解。作为一名小公务员,他的视野极其有限,文化也不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文学不能安全,武术不能说服公众”。在凉山上玩手腕是可以的,但一旦他生死存亡,他就会显示出小官员的局限性。换句话说,他的思想不可能产生比当官更好的政治想象力。他无法想象他能取代你。
[img]761629[/img]
他的错误在于,他把这种庸俗的功利主义视为“天道”,然后以“天道”的名义呼吁兄弟们执行。结果,他死了,受了伤,出家了,自杀了。就连他最终也被毒死在办公桌前。当然,这对他来说是死得其所,他是为了理想而献身的,但是那么多不愿招安的兄弟呢?他们是为了世界人民的利益而死还是为了宋江的牌坊而死?只有天知道这一点。
揭秘:宋江最终接受招安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