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不同于历史事实的情节,其中周瑜是被《三国演义》误解的人物。周瑜在历史上是一个优雅的公子,他慷慨的头脑与小说中黑暗狭窄的性格正好相反。
[img]760700[/img]
网络配图
三国时期名将众多,但能称得上军事家的却寥寥无几。入选军事家的门槛很高,至少有三个标准:第一,独立的军事指挥官指挥了改变政治模式的战斗;第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没有失败的记录;第三,战略层面有独特的见解或可以在不同的敌人情况下灵活使用各种战术。历三国之世,符合上述标准的,不得超过十人。而周瑜,应该是最被低估的一个。
周瑜被低估了,这自然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被塑造成一个心胸狭窄、视力短浅、经常嫉妒善良和能力的消极典型。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辉煌高大的积极形象,周瑜在与诸葛亮的斗争中多次失败,失去了对人才的伤害,让人叹息。
然而,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年轻儒将,历史上称他为文武双全 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则被誉为“世界英雄,江左风流美丈夫”。而周公瑾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巅峰之作——赤壁之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img]760701[/img]
网络配图
那一年,曹操威胁要打破袁绍,统一北方之余烈,南下荆襄,刘综举州而降。然后是大张旗鼓,虎视江东。有一段时间,曹孟德大有继秦皇、汉高之后再次合九州的势头。在危机时刻,周瑜从容不迫,冷静分析,为东吴定下了抗曹大计。赤壁一战,用寡制众,挫强为弱,燎火一举,楼船灰飞。曹操经历了他一生中罕见的惨败,随之而来的是他“志在千里”的梦想,世界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而创造这一切的是年仅三十三岁的周瑜,被后人戏称为“失去妻子,失去士兵”。
事实上,赤壁之战后,周瑜仍然有机会和计划改变世界形势。公元210年,周瑜向孙权提出征服益州的计划:现在曹操赤壁新败,内部不稳定,暂时不敢南下。我要求孙瑜带领部队攻击益州刘张和汉中张鲁。一旦成功,孙瑜将在汉中与西凉马超结盟。我回来和你一起守卫南县,离开襄阳,这样北方就有了很大的希望。
[img]760702[/img]
网络配图
周瑜提出的计划是把益州带到汉中,和曹操分开。根据周瑜的才能,他的计划很有可能成功。虽然这个计划的提出比诸葛亮隆中晚,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东吴比羽翼未丰的刘备更有实力实现占领巴蜀的目标。
不幸的是,就在孙权批准了周瑜的战斗计划后,周瑜在回到江陵的路上突然得了重病,准备去宜州。最后,他死于巴丘,只有36岁。如果公瑾不死,诸葛亮就不可能在世界上实现三分。如果公瑾不死,中国可能会提前200年迎来南北朝时代。
谁是三国演义中最被低估的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