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春秋时期,赵盾是一位大臣,但不是周朝的大臣,而是晋国的大臣,周朝统治下的诸侯国之一。自晋襄公执政晚年以来,赵盾一直负责晋国的军政大权,他是一位忠于君主的能臣。晋襄公去世后,晋襄公的儿子夷皋继位为君,是晋灵公。赵盾帮助年轻的晋灵公,但多年过去了,长大的晋灵公却要刺杀赵盾。赵盾多次躲过晋灵公的谋杀,最后为了躲避谋杀逃离晋国。为什么赵盾没有死,而是晋灵公死了?为什么史狐说赵盾杀君?
[img]758066[/img]
至于赵盾是否杀人,我们不能仅仅从他在晋国政坛的高位来思考,所以我们可能有篡夺权力和篡位的野心。我们应该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赵盾的性格、经历和他所做的事情出发,讨论赵盾是否杀人。
赵盾出身军族,天生就有军族人的豁达和坚韧。所以赵盾的政敌狐射姑曾经评价他是“夏日”,大家都“畏其烈”,不精辟。与此同时,赵盾有一个好的“老爹”,那就是赵衰。赵衰和赵盾热情如火的性格不同,他就像“冬日”,人们都“赖其温”。在赵衰这样一位“温柔”的父亲的影响下,赵盾心中的善良和温柔仍会时不时地体现在政治上。赵氏一族从赵衰这一代开始崛起,赵衰跟随晋文公逃亡多年,忠于晋文公,在朝中谦虚有度,让人讨厌,是个“大好人”。晋文公宠信赵衰,几次想任命赵衰,但都被赵衰拒绝了,赵衰认为别人比自己更合适。即使身处高位,也没有争夺更大权力的欲望,赵衰就是这样一个人。赵氏家族的人脉从赵衰这一代就打好了。因此,在赵盾时代,赵氏家族得到了多个家庭的支持,突然成为晋国首屈一指的大家族,在晋朝的地位无与伦比。
[img]758067[/img]
晋襄公去世后,晋国上下都为新君继位而烦恼。晋襄公希望自己的小儿子夷皋继位,但夷皋实在太小了,只有七岁的孩子,怎样才能治理一个国家呢?在幼君的统治下,晋国朝政不会安宁,还是建立一个年长的晋君比较好,但是应该建立谁呢?赵盾认为晋文公的儿子公子雍很好。“善良而长久,先君爱之,接近秦,秦故好”是他心目中的公子雍。然而,狐狸射姑认为公子乐更合适,无法与赵盾争论。赵盾立公子雍,完全是为了晋国的大局,对于国君的候选人也是寸步不让。两人竞争激烈。最后,晋襄公的妻子穆英哭着走上法庭。她认为先君所立的人显然是她的儿子。虽然他的儿子还很年轻,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晋国的国君。赵盾心软,只能封夷皋为君。夷皋是后来的晋灵公,一位失君之道的君主。许多历史经典中都有记载,晋灵公荒淫无道,为了过上奢侈的生活而大大剥削百姓。有一次,只是厨师没炖好熊掌,晋灵公就杀了厨师。
对于没有德行的晋灵公,赵盾作为臣子,也多次冒死直劝,但没有任何作用,晋灵公依然走自己的路。赵盾多次阻挠晋灵公,还召来了晋灵公的杀意。历史上也有记载晋灵公多次派人刺杀赵盾。晋灵公派锄头刺赵盾,锄头潜入赵盾府。他看到赵盾穿着朝服,一直准备上朝。他被赵盾的奉献和忠诚所感动。他感到非常羞愧。他没有杀赵盾,而是自杀了。这只是暗杀。后来晋灵公忍不住把杀赵盾的心思表现得很清楚。赵盾害怕,不得不匆匆逃跑。然而,在赵盾离开晋国之前,传来了赵穿杀了晋灵公的消息。赵盾回到晋都,以公子黑臀为君。
[img]758068[/img]
晋国大史董狐在史书中记载:“赵盾杀了他的君夷高。”赵盾为自己辩护,说晋灵公不是他杀的。但史狐说:“儿子是正卿,不听建议。出亡不远,君杀,反不讨贼,志同道合。志同书重,非子而谁?”只有这样,赵盾才能杀死君主。
赵盾杀君夺位了吗?他是好人还是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