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5年至印度18年的唐代和尚玄奘抵达长安。今天是正月25日。对于这次史诗般的西行,长安的佛教徒们表现出了极大的敬意,人们更加好奇和羡慕。
这一天,155米宽的朱雀街像一个盛大的节日一样沸腾。数百座寺庙的僧侣们穿着整齐地站在路边,以示虔诚。长安有成千上万的空巷。他们涌向朱雀门到洪福寺几十英里的道路两旁,向僧侣们致敬。20匹马拉着玄奘带回的657本经书、佛陀舍利和七尊佛像。
[img]749817[/img]
然而,此时的唐太宗正全力以赴为洛阳东征高丽做准备。他自己并不重视佛教。虽然玄奘受到热烈欢迎后不停地去洛阳见唐太宗,但这位血统鲜卑的李唐皇帝更喜欢称自己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的后代。他们的相遇一开始并不热烈。
由于玄奘擅自出国旅行,玄奘巧妙地回答了唐太宗的问题,并将圣经的顺利完成归功于太宗的著名广播。这让唐太宗非常满意,立即意识到站在他面前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所以他建议玄奘也是一个粗俗的官员。玄奘礼貌地拒绝了,太宗让步,并安排玄奘到长安皇家寺庙宏福寺翻译圣经。
事实上,玄奘想到了河南少林寺的翻译,但唐太宗害怕玄奘的佛教精神领袖地位。
玄奘深知“不依国主,佛法难行”的道理,多次向唐太宗表示要求新翻译经文作序。这样的序言意味着国家承认佛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但太宗表面上同意,但没有看到以下内容。
三年后,在一个漫长的夏天,玄奘翻译了100卷《瑜伽师地理论》。玉华宫凉爽的空气让唐太宗感到舒适。当他问玄奘翻译经文时,玄奘把瑜伽师地理论的精髓告诉了太宗。这是一部分析国王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过失和功德的经文,与太宗的经验如此契合,太宗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佛教,最后为翻译经文作序,称佛教为“圣教”。
[img]749818[/img]
公元648年,作为王子的李志下令修建慈恩寺,以纪念12年前去世的母亲孙女王。同年12月,寺庙建成,王子邀请玄奘上座,并将翻译搬到这里。这座由皇室重建的寺庙占地近27万平方米。今天的恩慈寺只是原寺院的一个庭院——西塔庭院,占地面积仅相当于当年整个寺院的九分之一。
我们不知道唐太宗在历史上是否相信佛教,但历史记录告诉我们,唐太宗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是在玄奘的陪伴下度过的。在翠微宫,玄奘在太宗死前两天翻译了260个字的《心经》。我希望这篇曾经帮助自己奇迹般地逃离死亡沙漠的短篇经文也能帮助唐太宗度过他生命中最危险的时刻。然而,两天后,太宗未能抵抗疾病的侵蚀并死亡。
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来的经典雕像,公元652年,玄奘要求唐高宗李志在大慈恩寺建塔,李志同意了。两年后,一座四角五层的恩慈塔终于建成了,这是今天大雁塔的前身,玄奘把所有的经典和珍宝都藏在塔的底部。
[img]749819[/img]
塔门两侧镶嵌着唐太宗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和唐高宗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公元852年,虽然唐武宗灭佛,但这座塔有他祖先的碑文,没有受到灾难。后来恩慈塔因砖表土心、风雨剥蚀,50多年后塔体逐渐塌陷。武则天时代,原址重建,新建七层青砖塔。唐末以后,慈恩寺庙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独存。
1604年(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在维持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同时,在其外观上建造了60厘米厚的包层,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宽,即现在看到的大雁塔造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玄奘藏在塔里的经书、佛舍利和珍宝去了哪里?有专家说可能是在大雁塔还没挖的地宫里。
揭秘唐僧取回的经卷放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