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在新年和除夕夜,首都内外都会听到钟楼上响亮有力的108响钟声。钟声响亮庄严,声波起伏节奏明快。钟声的尾声可以持续一分钟以上,钟声可以传到20公里以外。
[img]747861[/img]
钟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传说出现在黄帝炎帝时期。自古以来,钟鼓已成为朝代、寺庙和黎族人祭祀神佛、祈福、迎福、祝福、免灾驱邪的礼仪习俗。据史料记载,汉代有晨鼓暮钟制度,“天明打鼓催人起,夜鸣钟催人息”。随着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钟鼓与佛教结婚。
许多寺庙的东西两侧都有钟鼓二楼。鸣梵钟和鼓不仅用于寺庙法会佛教活动的礼仪,也用于城镇和农村地区旧时更多的报告点的“报告台”。例如,在北京古代雍和宫,僧侣们每天都在寺庙里念经,平静地敲响钟鼓。寅时响起悦耳的钟声,酉时响起雷声,钟鼓声响彻四九个城市内外。
在北京中轴线上,明永乐年间钟鼓二楼建在地安门大街北端,两楼前后纵立,气势磅礴,巍峨壮观。高47.9米的钟楼上悬挂着63吨青铜报时钟,高46.7米的鼓楼里有一个大鼓,24个小鼓,共25个鼓。今天的钟鼓楼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从明清到民国初,钟鼓二楼一直负责北京内外的报时任务。可以说,老北京曾经在钟鼓楼的鼓声中入睡醒来。
[img]747862[/img]
清初规定钟鼓楼要昼夜报时,乾隆年间后改为夜间报。从那以后,清代钟鼓楼的司机更夫在报告更多报点时非常规律,注重敲击的顺序和节奏。清末民间流传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慢十八”的说法。它描述了宣统时期钟楼鼓楼在交子和中午两次击鼓,每次54次,两次钟鼓合起来是108次。
虽然古今中外寺庙的新年祝福用乐器、节奏、节奏各不相同,但都敲了108响。根据中国古籍,钟本是聚集在地下的阳气。敲钟就是把阳气从地下唤出来。从汉代开始,古人就有晚上敲钟唤阳,白天打鼓避阴的习俗。古人认为元日前的除夕是一岁末,是一年中阴气最旺的一天。除夕是零点,阴气很旺。这时,我们应该鸣钟打鼓,以避阴,迎接新年的阳气。“鸣钟打鼓迎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在中国古城。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为什么在新年(除夕)交子时要打鼓和撞钟108次?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一书中说:“敲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是。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每五天一次),正得这个数字。佛教还认为,敲108次就能消除108种人的烦恼。还有一种说法是,108包含12个9。《易经》认为“九”是最大的正数,“九”被认为是数字的极端。“九”与“久”谐音高贵、吉祥、长久;一年12个月,“九”的十二倍是108。尽管对108的数字有不同的看法,但它代表着“吉庆”、“如意”、“驱除生活中所有的烦恼”的意思。
[img]747863[/img]
如今,鼓楼和钟楼已经失去了司时的作用,成为首都的重要景点。钟鼓楼地区已成为老北京特色旅游的唯一途径。人们可以在鼓楼观看新复制的巨大鼓和古铜雕刻遗漏、纪念碑遗漏等古代计时文物。在钟楼,他们可以看到老北京最著名的古钟之王,悬挂在钟鼓楼的4.5米高,重63吨,铸造在明永乐18年的报时铜钟。
108,一个看似普通的数字,有那么多意义。古人什么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除夕这么重要的节日,不能马虎。事实上,除了108,中国还有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但这些文化已经淹没在长河中。
为什么古代除夕之夜一定要敲108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