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76年,没有汉唐之和,没有宋朝之和,没有满清之割地赔偿,天子守国,君王死于国家。”这句话悲壮,却让后人敬服明朝的铁骨。
所以想象一下,如果明朝弯下膝盖,如果他们愿意妥协,明朝会延长甚至翻身吗?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假设,在明朝灭亡之前,确实有这么多机会。
[img]743387[/img]
▲明神宗万历44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命运。图片来源网络
一、努尔哈赤封王
在当前《明史》的流行氛围中,许多埋藏在经典中的真相被翻了出来。努尔哈赤作为李成梁送给女真之主,对自己的定位有一定的了解。
特别是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他仍然在李兄弟的手下,这表明他并非毫无顾忌。此外,即使努尔哈赤在萨尔浒踢翻了十多万明军,关宁战线的障碍也无法克服。清朝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称赞祖先为圣人。事实上,在努尔哈赤眼中,汉族只有两种人:奴隶包衣或死人。这样的“土包子”能统治中原吗?
@ 努尔哈赤的目的一直是在中原打草谷,最好在东北占主导地位。对此,明廷并非没有办法应对。明初,他们安置了附属蒙古族,并建立了多颜三卫;还有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管理的土司制度,这些都是先例。
那么,明廷能为努尔哈赤做出类似的安排吗?答案可能是,努尔哈赤统治管辖权将划定一个地区。当时,朝鲜的一些人持有这种观点,但女真人首先叛逆,并建立了“后金”政权。如果这样做相当于认识到“后金”的存在,这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不可接受的。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二、与清军议和
松锦失守后,情况真的很艰难。最重要的是,李自成的闯军在陕西河南一线作战,掏空了明廷的活力。当时,崇祯希望与清军和解,以便与李自成的起义军打交道。兵部尚书陈新甲得到皇帝的旨意,于是秘密策划讲话和事宜。
然而,有一天,陈新甲急于进宫讨论事宜,并匆忙将与皇太极和平的秘密信件放在几起案件中。他的随从误以为是兵部的“塘报”(古代传播在政府内部,报纸性质传读文件,专门报军事情况),像往常一样,在不请示主人的情况下交给各部门传抄。
这造成了一场大灾难。许多大臣上书弹劾陈尚书,因为他们害怕死亡。他们敢于私下就和谈条款达成一致。他们可能猜到皇帝的意思,但那又怎样?真正的问题是崇祯害怕承担责任,不敢承认这与他自己有关。他不得不匆忙处决陈新甲,拯救皇帝的脸。
[img]743388[/img]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被称为新顺王,明陕西总督孙传庭主力在河南汝州被歼灭,胜利占领西安。第二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很快征服了北京,推翻了明朝。图片来源网络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次谈判和胜算大吗?皇太极给出的条件是承认双方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明朝每年给10000英镑,10000英镑,1000英镑,1000英镑的人参和1000英镑的貂皮;双方划定土地,进行相互贸易。
当时,虽然明军失败了,但关宁铁骑仍在东北守门。不幸的是,统治者回到了以前的思维困境:和平等于承认叛乱,想和平,但不想承担历史责任。
三、迁都之议
李自成大军挺进河南,击败了明军的主力军。农民军进入北京只是时间问题。大臣李明瑞建议将首都南迁,崇祯皇帝召集陈秀、魏藻德等人讨论此事。
皇帝想迁都,但抛弃首都的首都将被指控失去首都。他想把球踢给他的大臣们。问题是,这些在太监大海上起伏了几十年的老兵不愿意承担责任。致命的是,大学生陈秀也故意刺伤了这个消息,有一段时间,绝大多数官员大声责骂李明瑞,坚决反对南迁。
再说一遍,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次搬迁首都合理吗?如果南迁,京城驻军可以掩护随行人员,一些溃败的散兵可以沿途招募。在路上,山东的一些王府和凤阳的中都城可以作为中间的驿站。此外,到达南京后,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提供保护。
在南方,仍然有成千上万的明朝军队。有了这种力量,即使它不能恢复中原,它也可以延缓运气。事实证明,明廷在南方的基础仍然相对较强。北京可以委托魏藻德、方岳贡等内阁部长来指导王子,照顾善后事宜。
这个最可行的计划在大臣的批评中流产了。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四、最后的议和
1644年3月17日,来自北京的李自成派遣太监杜勋与崇祯皇帝讨论和解。他要求明廷封他为王,割让西北,实行高度自制,支付100万两人的劳动力和军事费用。作为回报,他将攻击敌对势力,包括占领东北地区的后金清军。
崇祯接到和谈要求后犹豫不决,和谈破灭了。让我们回到老话题。这次和解有很大的机会吗?事实证明,李自成没有为自己的突然成功做好准备。他主宰的只是中原。东北有贪婪的清军,南方有完整的明廷力量。四川也有张献忠与老板竞争。显然,他对面对对手没有充分的信心。
我们可以从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的一系列言行中清楚地看到。他占领了北京,什么也没做,只是掠夺了财产,然后运回了西安。他的话最能表达他的愿望:“陕西,我的家乡也是如此。财富必须回到家乡,也就是说,十燕并不容易进入西安!”显然,他并不打算在北京扎根,而是想回到家乡。
[img]743389[/img]
▲李自成军1644年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吊身亡,34岁,在位17年。图片来源网络
五、最后
崇祯当时陷入了一个怪圈,就是想和谈却不敢和谈。和谈相当于承认叛乱的合法性。和谈的成功就是承认懦弱,不愿意承担这样的历史责任;但是,如果和谈失败,就会陷入更深的困境。越是困难,越想和谈...
崇祯皇帝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朝廷命运的机会。他的犹豫是由朝廷内外的“愤怒青年”思想和他不愿承担历史责任造成的。
在大臣们慷慨激昂的呐喊声“与北京共存”中,李自成军队进入了城市。崇祯想在夜晚逃离城市,但东门的守卫说他只能在有令牌的情况下外出。然后他逃到西门,门被堵住了。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回到大奈,上吊自杀。
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官员呢?黎明后,他们争相在闯王的办公室外等待和安排工作。这就是明朝,充满仁义道德的明末大臣们!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崇祯要气节还是活着,大明最后的选择是对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