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台后,对魏忠贤的这一系列处置,不仅给明末的黑暗政坛带来了一些新鲜空气,也让崇祯赢得了圣明之君的赞誉。然而,17年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前夕,崇祯下令埋葬魏忠贤的遗骸。墓地选在魏忠贤生前早已乐观的香山碧云寺。
这真的很令人惊讶。在李自成士兵压力的关键时刻,崇祯没有把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派遣将军上。他有闲暇去做一些与守卫敌人无关的事情?此外,在国家破坏和死亡的恐慌和绝望中,为什么崇祯突然改变了多年前击败和否认魏忠贤的初衷,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成就,埋葬他的骨头,修复他的坟墓和纪念碑?
[img]742185[/img]
崇祯的哥哥天启临死前曾特意告诉崇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一个人即将死去,他的话也很好。天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魏忠贤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这与个人情感混合在一起,但最重要的是,他意识到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决心,特别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场上表现出深刻的正义和远见。
公平地说,为了巩固个人权力,魏忠贤有党同伐异、残忍恶毒的罪恶一面,被大家鄙视也是罪有应得的;然而,他还利用了辽阳战败后遭受诽谤的著名将军熊廷碧。袁崇焕在宁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法退缩,不偏袒自己的个人感情,果断地放弃了自己的抱怨,果断地推荐了一批能干的大臣和大臣。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魏忠贤仍然关心国家,强调原则。魏忠贤主政期间,明朝形势良好,辽东局势稳定。这种能力和成就应该得到肯定。
[img]742186[/img]
崇祯即位时,海内难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其实需要一个像魏忠贤这样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把握动荡时局能力的人物。虽然他无法扭转衰落的趋势,但他不会在短时间内崩溃。然而,为了整顿内政,平息民愤,崇祯为了报仇雪恨,独掌大权,通过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的势头彻底消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能不动声色地铲除魏忠贤,一直是崇祯自我标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因为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崇祯从自信变成了自负,最终变得任性。魏忠贤死后,崇祯起用了东林党人。不幸的是,东林党人治国缺乏技能。其中一名战场指挥官实际上是纵容了民风凶猛的起义军。被东林党提拔的袁崇焕也为了与皇太极私下“和谈”而杀死了毛文龙,这位后金一刻也不能安定下来...
崇祯虽然志向远大,努力治国,但既没有治国之谋,也没有任人之术。此外,他严厉多疑,经常谴责和斩首大臣。他的残忍和冷酷比魏忠贤差。在过去的17年里,他改变了17名刑事部尚书和50名内阁大学士。这种沉默的高压局面导致了国家人才的短缺。愿意为国家服务的志愿者既拒绝也不敢自愿工作。无奈之下,崇祯不得不培养私力,重新利用大量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悲剧。
[img]742187[/img]
就在崇祯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听到心腹太监说的“(魏)忠贤如果在,时事就不会到此为止”,终于明白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刻含义。国难当头,个人恩怨应该暂时放一放吗?归根结底,国家永远存在才是正理...崇祯在突然醒悟的同时,精神彻底崩溃。埋葬魏忠贤遗骸不仅是崇祯对魏忠贤价值和成就的重新肯定,也是对他17年执政生涯的全面否定。
崇祯自杀前下达了道密旨,推翻了执政17年的最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