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相如忠君体国,宽容大方,廉颇负荆请罪,犯错可以改,于是就有了流传千古的“将相和”。然而,也许没那么简单。
像往常一样,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事件的原因。
公元前279年,秦、赵召开了池池会议,讨论和谈。在此期间,林相如以“信不信由你溅血”的无生命精神,迫使秦王为赵王敲了敲锅,为赵国赢回了面子。
会后,林相如被提升为上卿,相当于现任政治局常委。与廉颇将军同级,但地位较高。所以廉颇很不高兴。
[img]741707[/img]
▲ 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坚、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图片来自互联网
廉颇说:我为大赵国出生入死,天天和别人打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林相如只是“口活”。现在他还骑在我头上。有理由吗?而且这个男孩以前是个婊子。唉,想起来真丢人。
于是发出狠话:如果我遇到林相如,见次打次。
这个消息传到了林相如的耳朵里。林相如不想和廉颇发生争执,所以他故意避开他,不给对方生气的机会。有一次,林相如开车去旅行,从远处看到了廉颇,甚至命令跟随者躲起来,直到廉颇消失。
门客实在受不了了,说主公你这个怂的连累我们也只能跟着装孙子,工作不能开展,请放手。
林相如终于吐露了自己的心声:秦王是大牛,但我应该照顾它。为什么我故意避开廉颇?赵国有我们坐在镇上,可以震慑诸侯。秦国强大,不敢放肆。一旦两只老虎打架,就会有伤害。我是从国家大局考虑才不和廉颇打架的。本文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廉颇一听,羞愧不要不要。二话不说,负荆请罪,请林相如原谅。就这样,两人成了好朋友,共同帮助赵王。
故事到此结束。但问题也来了:
第一,廉颇之讨厌林相如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方只是动嘴,比百战将军大,太不公平了。第二,林相如出身低贱。
但现在,只有林相如的两句话——我连秦王都不怕,更别说廉颇了。我的宽容是为了赵国的整体利益——廉颇立刻后悔了
[img]741708[/img]
▲《世说新语》:“廉颇、林相如虽然千载死人,但奇恒如却很生气。”图片来自互联网
这些话只是一些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大话和官话。这难道不仅仅反映了林相如只能勇敢地说话吗?廉颇怎么会突然改变态度,直到最后,他甚至不想要尊严。他坦诚地上门请罪?
第二,廉颇在“相和”中被塑造成知错可以改,知错可以改的形象。然而,这并不是真的。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场类似的内斗事件发生了。赵悼襄王即位后,乐成取代了廉颇。廉颇怒不可遏,直接与乐成并列。结果乐成离开了赵国,廉颇也觉得事情发生了,然后去了魏国。
情节熟悉,但结局不同。
同样,赵王提拔了一个他看不起的人物,排在他之上,这再次引发了他的愤怒。只是同样是将军的乐成没有林相如那样让步。因此,冲突不断升级,最终演变为失控。本文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两次。你能说这是一个知道错误并能改变错误的好孩子吗?廉颇公然与赵国将军并列。他能说是把国家正义放在第一位的人吗?
此外,距离池池会议已经30多年了,廉颇至少50岁或60岁。在这个年龄,他仍然有如此坦率和火爆的脾气。人们不禁感叹他年轻时应该有多强烈!
@ 年轻气盛的廉颇是如何忍受这种语气,反过来道歉的?
相和的真相是什么?
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廉颇和林相如有不同的政治观念。廉颇提倡联秦,为秦国装孙子,抓紧时间吞并齐、魏等诸侯,扩大实力。
[img]741709[/img]
▲宋徽宗追尊廉颇为临城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林相如坚决抗击秦朝。只要秦国敢于对赵不友好,他就会立即加倍反抗。在赵与池池的会议上,林相如对秦王的戏弄和羞辱超过了秦对赵的不友好行为。
赵王居中平衡,主张双手抓硬,让赵有足够的政治舞台。这不仅可以与秦连横分天下,还可以与其他诸侯国合作进攻秦国。
因此,他大力支持林相如。
联秦派,赵王需要,抗秦派,赵王也需要。@ 与其说林相如需要两个人齐心协力,不如说赵王需要相和。
林相如明白了这一点,他特意将廉颇与秦王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当年归赵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这意味着廉颇,我可以有今天的地位。我背后的人是赵王。
廉颇也有点透彻。他明白,如果他不得不和林相如一起生活,他就不能和赵王一起生活。他毅然改变了策略,把林相如交给了他。即使是负荆请罪的大阵势也是明确告诉赵王:我理解你!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相和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