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是汉灵帝时期第一个消灭黄巾的人。张角的主力被他击败,然后死亡。张梁和张宝都被皇甫嵩俘虏杀害。然而,面对农民起义军不屈不挠的将军,面对擅自废除和伤害公卿的国贼董卓,他一再宽容,以至于国家陷入困境,被监禁。为什么皇甫嵩会做出如此相反的举动?
皇甫嵩和董卓有什么特殊的友谊?不,皇甫嵩和董卓之间不但没有旧交,反而只有旧恶。早在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凉州叛贼王国就包围了陈仓。当时朝政拜皇甫嵩为左将军,率领前将军董卓,各带领2万人围剿王国。董卓认为自己在凉州已经很久了,和走遍世界的少数民族打了很多硬仗,对只与农民军作战的皇甫嵩并不看得起。董卓认为,一个聪明的人应该先做决定,一个勇敢的人永远不会拖延做事。只有我军快战才能保存陈仓。如果晚了,陈仓就保不住了。
[img]741201[/img]
但皇甫嵩不同意董卓的看法。皇甫嵩认为,即使百战百胜,也比不上不打仗就能让敌人屈服。虽然陈仓是个小县,但城市坚固,易守难攻。虽然王国的军队现在很强大,但他们决不能在短时间内赢得陈仓。我军只有4万人,很难正面进攻胜负。但当王国攻打陈仓疲惫时,我们再次攻击,与陈仓守军内外合击,就能大获全胜。皇甫嵩没有采纳董卓的建议,让董卓有些恼火,但董卓也没有强辩,看情况如何发展。
八个月后,王国的军队拿不下陈仓,军粮逐渐耗尽,王国只能撤军。皇甫嵩看到王国即将撤军,下令追击。董卓再次提出反对,他引用兵法说:“不行。兵法,穷寇不追,归众不迫。“皇甫嵩认为兵法要灵活运用,死记硬背有什么用?我们以前没有主动进攻,是为了避开王国军队的精神,现在进攻,他们已经弱了。他们挣扎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士气,但我们已经积累了八个月,足够一战了。董卓这次动真了,坚决不出兵。皇甫嵩不得不带领本部2万人追击。果然,王国军队一击即溃,皇甫嵩斩首一万多人,王国本人也在逃亡中死亡。
[img]741202[/img]
事实一再证明,皇甫嵩将略高于董卓。董卓感到羞愧、嫉妒和憎恨,自然对皇甫嵩深感不满。由于,两人本来就意见不合,没有友谊,皇甫嵩对董卓留情?在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被任命为并州牧,朝廷命令董卓将军队交给皇甫嵩,董卓拒绝了。当时,皇甫嵩的儿子皇甫丽建议父亲,全世界的精兵大多掌握在父亲和董卓手中。现在你们俩已经有了仇恨,很难再解决了。现在董卓拒绝了朝廷的召唤,这是违反圣旨的。我希望他的父亲能摆脱董卓。然而,皇甫嵩认为,虽然董卓有罪,但朝廷并没有命令我执行杀戮。我自己的主张也是有罪的,但我公开报告朝廷,等待朝廷给出最终裁决。听到董卓的回复后,汉灵帝自然怒不可遏,但军队都掌握在董卓手中,董卓不到京城,真的无能为力,于是汉灵帝选择了沉默。
后来,汉灵帝病逝,董卓入京,杀了少帝,拥立了汉献帝。董卓下达圣旨,征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想借此机会杀死董卓,以消除自己最大的威胁。皇甫嵩一听朝廷征召,就准备出行。长史梁衍认为,现在汉朝衰弱,太监乱国,董卓虽然杀了太监,但却一直抢夺州县,屠杀公卿。现在征召大人你入京,重一点可能要杀你,轻一点也可能要囚禁你。事实上,天子现在在洛阳。只要将军带领我们3万精兵,奉诏讨贼,号召全世界人民,关东的袁绍一定会和你呼应,努力抓住董卓。然而,皇甫嵩拒绝了,他仍然选择去朝廷上任,董卓抓住了皇甫嵩。
[img]741203[/img]
尽管皇甫嵩后来侥幸活命,但再也没有兵权,眼睁睁地看着董卓残杀忠义之臣。董卓死后,又是郭泗、李穗乱国。皇甫嵩在悲伤和悔恨中死亡。皇甫嵩去首都只有一个原因。皇甫嵩是汉朝的忠臣。只要他是朝廷的圣旨,他就必须遵守。就像没有汉灵帝的圣旨,他不会主动攻击董卓一样。现在,即使董卓执政,只要盖上皇帝的印章,他也应该维护皇帝的威望。即使前面是死地,皇甫嵩也会跳死不顾。
皇甫嵩:为什么消灭黄巾悍将对国贼董卓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