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没有司马迁那么善良,不礼貌地揭露老底说“载行市”(其实司马迁也说了这话,只是在《吴王刘英传》中)。,就是欺骗。庾错被骗到刑场。首都驻军司令兼公安部长(中尉)陈佳没有告诉赵错朝廷要杀他。赵错还以为是叫他开会,兴奋地穿着朝服上车。没有经过审判,没有给他辩护的机会。
这可以说是“草菅人命”,而这个被“草菅”的赵错也不是小人物。他是西汉初年景帝朝的大臣,官居御史大夫。什么是御史医生?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赵错的地位很高。只有两种可能性,一个高官在没有审判甚至穿着朝服的情况下被处死。一是事情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程度,二是对手恨这个人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现在看来,晁错的死,两种情况都存在。
[img]738642[/img]
赵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削藩”。赵错一有机会就要向汉景帝提倡削藩。而且,正是他的极力主张和反复鼓吹,景帝才终于下定决心削藩。什么是“削藩”?简单来说,就是削减藩国的辖地。所谓“藩国”,就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一些王国。这些王国的国王要么是皇帝的兄弟,要么是皇帝的侄子,要么是汉朝的既得利益者。削藩,无疑是剥夺他们的权力,侵犯他们的利益,这些凤子龙孙怎能心甘情愿地束手就擒?@ 削藩令,最强大的两个王国──吴国和楚国跳了起来。吴王刘英和楚王刘戊联合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起兵造反,组成七国联军,杀害京师。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也被称为“吴楚之乱”。
七国兴乱,朝野震惊,舆论哗然。景帝君臣一边调兵遣将,一边商量对策。这时,一个叫袁盎的人给了景帝一个主意。袁盎说,吴楚两国其实是无法造反的。他们财大气粗,人多势众也不假,但他们高价收购的只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亡命之徒。他们怎么能得到气候?只有晁错鼓励陛下砍藩,贸然造反。所以,只要杀了庾错,退回削掉的领地,兵不血刃就能平息叛乱。袁盎是吴国丞相,说话的分量比较重。更何况这个时候景帝大概也方寸已经乱了,听了袁盎的建议,就起了丢卒保车的心思。
[img]738643[/img]
事实证明,袁盎的想法并不起作用。赵错被杀后,七国没有退兵。从此,袁盎也背上了一个恶名:挑拨离间,公报私仇,诽谤误国,冤杀功臣。事实上,袁盎把杀赵错的责任都算在身上,也是冤枉的。袁盎当时的身份,只是一个被罢了官的普通人;他向景帝提出的,也只是一个“个人建议”。然而,赵错的处决却是正式报告的。有一批朝中大臣,包括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当时,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是“三公九卿”。也就是说,一个政府总理,一个公安部长,一个司法部长,三个人联合弹劾赵错,分量很重。这说明他在朝中平时“不得人心”。为什么这么多人和赵错不能?性格是重要的原因,《史记》、据说《汉书》为人“崖直深”。悬而未决,就是严厉;直,就是直;刻,就是苛刻;深,就是心狠。这个性格并不讨人喜欢。不难想象,晁错在朝廷一定是咄咄逼人的,抓住理由就不依不饶。
[img]738644[/img]
既不是成功的政治家,也不是成熟的政治家。成熟的政治家至少要看三个步骤:@ 他必须事先想清楚来龙去脉和利益关系,并仔细考虑各种可能性。@ 事情发生后,他一定要面对危险,不要自乱。@ 对于已经发生的问题,包括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他应该有足够的智慧指挥一一解决。用苏东坡的话来说,就是“前知其自然,事至不畏,徐为之图”。而且对欲行为、所行为“能不能做,能不能做,什么时候做”有准确的判断。晁错是忠臣,削藩的目的绝对是为了保护刘姓江山,还气得老爹吃药自杀。然而,正是他的性格缺点和政治不成熟。他只是吵着要削藩。一旦他想削藩,他就先被蒙住了,最后死在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上。综上所述,赵错死得很窝囊。“请以清君侧”只是吴楚起兵的借口,“亡臣子礼,大逆无道”也不是赵错被杀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削藩。
揭秘:西汉历史上功臣晁错的死亡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