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时任北京市市市长的吴晗、郭沫若等人发掘了明长陵。郑振铎、夏奈等人认为皇陵不能随意挖掘。最后,周总理同意先试探明定陵,这也是唯一一个主动挖掘的帝陵。
明定陵埋葬了两位皇后:明神宗朱义军(俗称万历皇帝)、孝端和孝靖。一年后,考古学家打开地下玄宫,发现万历皇帝的葬礼是一种奇怪的姿势,“仰面朝天,右手握着脸颊”。
[img]739258[/img]
孝端和孝靖女王的葬礼是躺在右侧,左臂下垂,手放在腰部,右臂弯曲,手放在头下,下肢弯曲。为什么明朝皇帝和女王的葬礼应该采取这两种姿势,这一直是一个未解决的谜。
后来,一些专家发现,万历皇帝的原葬式应该和皇后一样,这是一个侧卧式。如果尸体平放,一般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只有侧卧式,碰撞时容易变化。
[img]739259[/img]
经研究,万历帝的棺材在运输过程中确实有碰撞记录。棺材是从100英里外的首都手动运到山陵的。一路上,绳子经常损坏,不断更换。当棺材到达沙河时,抬棺材的木杠断裂了,右边的角落掉到了地上,这可能会改变尸体的姿势。
古人把紫薇星垣比作皇帝的住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孝陵的主要建筑方向是北斗七星。古人认为北斗七星的形状只是一个巨大的S形,具有避邪的作用。
[img]739260[/img]
明十三陵被埋葬为明朝皇帝和朱元璋的后代。因此,明孝陵在陵墓的位置和规制上都是模仿的。同样,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皇帝死后,也可以采取“北斗七星”的S型葬礼形式“聚气”。
目前,只有定陵被挖掘出来,其他陵墓还没有被挖掘出来。然而,据专家推断,从朱元璋开始,明朝皇帝可能会采用“北斗七星”葬式。
为什么明朝皇帝以这种姿势下葬? 答案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