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汉语中,一个人的无能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无能。毛主席说,诸葛一生只谨慎,吕端大事不迷茫。真正的刘禅真的那么迷茫吗?在我看来,与吕端相比,刘禅并不迷茫。
小名阿斗的刘禅,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最著名的弱智愚蠢的人,懦夫。刘备收养了一个儿子,命名刘封,又生了阿斗,命名刘禅。封禅是天子祭天地的大礼,从刘备给儿子起的名字,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个人的野心。刘封在危机中没有帮助关羽,导致关羽被孙权割了头,气坏了刘备,刘备逼死了刘封。这样,刘备一辈子都在努力工作,历尽艰辛。只有刘禅这样的继承者,才是世界上唯一被打下来的家族企业。刘禅之贤与不肖,刘备心中有数。但即使他是个混蛋,刘备也不能把江山交给别人吗?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己成都之主”。恐怕这也是刘备一生虚伪的谎言。凭借诸葛亮对他的感激和忠诚,他永远不会这样做。
[img]737507[/img]
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弱智的刘禅,在36年的帝王生涯中确实没有什么成就。《三国志》裴松之引用《魏略》云:“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称良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也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也就是说,刘禅把所有的内外权力都交给了诸葛亮,只给自己留下了牺牲祖先的权力;诸葛亮也不擅长政治,所以他掌管了内外权力。刘禅当政时,其实并没有行使任何权力,他总是甘于傀儡的地位。
作为皇帝,知道自己无能,愿意放弃权力,享受自己的逍遥,并不是“大事不迷茫”的理解之举。历史上迷茫的皇帝往往什么都不懂,却看不到自己的愚蠢。他们必须聪明,独自行动,直到他们伤害国家和人民。皇帝感到大权旁落,与独揽大权的权臣作战。最后,生命不安的皇帝更多,更不用说东汉的小皇帝和曹魏的小皇帝了。不都是这个结局吗?刘禅不与诸葛亮竞争,不与他竞争,避免了多少内耗。因此,《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道:“后主任贤相则是循理之君”,这一评价似乎也不错。
刘禅真正“大事不糊涂”的表现是全国对魏国的投降。本质上偏安一角的蜀根本不是魏国的对手,长期的军事对抗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浪费了国力。据《三国演义》报道,刘禅朝廷在大兵压境时有几种不同的对策。一是向南投奔少数民族政权,二是向东吴投降,更有影响力的意见是向魏投降。但刘禅的三个儿子刘陈坚决反对投降,认为先帝创造的基础不能落入敌人,必须与军民作战,保全国。在这场争执中,刘禅批评刘陈说:“今天的大臣们都在谈论当降,你独自依靠血气的勇气,想让满城流血吗?”
[img]737508[/img]
我觉得刘禅这个时候思维很清晰,有战略眼光,不迷茫:第一,他能听从大臣的意见,不一意孤行;第二,他明白,如果他继续抵抗,整个城市都会流血烧玉。而全城流血,流血必然是普通士兵和人民的血。此时,刘禅采取了乔周的建议,率众投降,在保护祖先产业和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人民的生命和文明之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和大臣们一起来到魏国洛阳,成为亡国之君。恐怕这种做法不能用懦弱和愚蠢来形容。对于刘禅的投降,魏皇帝的诏书给予了适当的评价:“公尊崇德,深秉大正,率土同轨,不怕屈身委质,以爱民为贵,回首往事,应机豹变,履信思顺,享受无边之休,难道不远吗?”魏国封刘禅为安乐县公。
投降后,刘禅在宴会上回答问题,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乐不思蜀典故,成为刘禅永恒的笑话。《三国演义》的描写是:后主亲诣司马昭府下拜谢,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为前,蜀官感伤,独后主有喜色。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全流泪,后主笑得自若。酒到半香,昭谓贾充说:“人之无情,甚至这样!虽然诸葛孔明在,但也不能长期补充,更不用说姜维乎了?乃问后主说:“颇思蜀否?后主说:“这里乐,不思蜀也。“过了一会儿,后主起身换衣服,英正跟着厢下说:“陛下怎么答应不思蜀也?再问一遍,可泣而回答:祖先的坟墓,远在蜀地,是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归蜀。后主牢记入席。酒会微醉,昭又问:“颇思蜀吗?后主如英正的话是对的,欲哭无泪,然后闭上眼睛。昭说:“何乃似正语耶?后主开目惊叹地说:“诚如尊命。昭及左右都笑之。所以赵深喜后主诚实,毫无疑问。
[img]737509[/img]
这个描述,源于《汉晋春秋》,大致情节相同。事实上,亡国之君,寄人篱下,生命难以保护,刘禅的答应与他的父亲刘备被曹操软禁,每天锄草施肥种菜是同样的自我保护方式。如果真的像英正想要的那样放回四川,那不是纵虎归山吗?司马氏不杀他的头,司马氏不杀他的头此时,只有深自贬抑,装疯卖傻,才能避免杀人之祸。后来,宋太祖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仁慈之主。他仍然“躺在床边,不允许别人睡觉”。南唐后主李宇写了一个好词,这对宋朝没有威胁。然而,他经常不得不写一句话:“这座小楼昨晚又东风了,所以这个国家无法忍受回顾月亮和明朝。雕阑玉砌应该还在,只是朱颜改”,发出心肺痛苦的亡国之恨,被宋太空祖无情地杀害。在亡国的末代皇帝中,很少有人能保全首领。也许,乐不思蜀,恰恰是刘禅自我保全的聪明举动。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最后一首歌唱道:“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我觉得这句话对刘禅来说是最合适的。投降敌人是一种耻辱,抛弃祖先的国家是一种耻辱,生存也是一种耻辱。很少有人背负耻辱,避免涂炭。历史上所有的小说家都是从维护皇家正统的角度,而不是从民间人民生死的角度,把刘禅写成一个完全弱智的懦夫。
揭秘:三国历史上真正的阿斗真的那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