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如果在古代出生在农民家里,怎么办,永远是农民?如果农民生活得好,那就算了。现在,他们会很开心。如果生活不好怎么办?比如年轻黄不接时,吃不饱怎么办?大多数人都在寻求救济,比如逃亡和乞讨。当时还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读书当官。
读书当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读书要花钱,但也不能做农活。你必须先得到别人的支持。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接受你的命运吧!如果你有这种阅读条件,你可能无法成为一名上官。一路上有更多的通行证。通过五个通行证,切断六个将军是正常的。
[img]722925[/img]
换句话说,学者必须先参加预选赛的儿童考试。儿童考试在他们的家乡举行。只有通过县、政府和医院的三次考核,他们才能成为学者。只有当他们成为学者(即学生)时,他们才有资格参加乡村考试。乡村考试合格后,他们被称为中举。只有中了举,才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试和殿试。中举是为了在秀才堆的省考中获得排名,一般前100名才有可能被录取。中了举,就可以去京赶考了。到了这一步,才算是看到了一点官毛。
京城赶考,路途遥远,沿途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举人一般四五个人一起走,途中既能互相照顾,又能互相学习,消除孤独。朝廷和地方官员也非常喜欢赶考的举子,要么安排公交接送,要么给予路费补贴。比如清顺治18年(1661年)各省举人会试,官方给每个举人10-20两银子作路费,并提供驿马。举人上路前可到当地政府领取火牌,持火牌可在沿途驿站要夫役三人,驿站无夫役时,折价付款。
[img]722926[/img]
进京赶考的举人,最大的担心和麻烦就是在路上生病。清代嵩明举人刘凤谦在去会试的路上生病了,但他只生了一点小病,虽然影响了写诗,但还是可以吹笛解愁,继续赶路。如果你在赶考的路上病得很重,可能会耽误考期,也可能会死在异乡。同治十二年(1873年),晋宁州金沙村李承虎、李承佑(光绪二年即1876年丙子科举人)两兄弟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赴京会试。在路上,李承佑遭受了风寒,到京城后卧床不起,没等会试就病死京城。哥哥李承虎忙着照顾弟弟的后事,又要扶棺回晋宁,不得不放弃这次会试。此后,李承虎也没有考中进士,享年79岁。
进入北京的路太远了。无论是走路、骑马、坐公共汽车还是乘船,有时都会发生事故。例如,昆明举人尹尚廉,道光两年(1822年)参加了首都会议。当他来到离首都不远的河北衡水市安平县时,他试图乘坐安平和周炳的铜船沿着沱沱河北行驶。当船到达新滩时,他被风吹翻了。可怜的是,读诗读书的尹尚廉溺死了他的家乡。
[img]722927[/img]
走到偏远人稀的地方,虽然土匪抢劫赶考举子的事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很少发生。这是因为上京的路费不多,政府对抢劫举子的土匪进行了严格的追查和严厉的判决。土匪不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去做利润不多的事情。另外,土匪不会抢错。上京的大部分举子都是用黄布做的,上面的大书是“奉命会试”,很容易一起上路识别。
土匪不喜欢抢劫进京赶考的人:为什么?